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工作总结>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时间:2023-02-24 19:30:28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
    --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仅要看工业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个地区的工业化比重。
    三次产业调整总的方针是:农业由"弱"调"强"。工业由"低"调"高"(水平)。服务业由"慢"调"快"。同时,要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本强国。要把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国策,为充分就业和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的机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抓紧研究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事关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市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别注意节约土地、解决好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框架。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二是调整和充实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重点地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合理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市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跨区域调动;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的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各省级行政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与利用境外资源并重,缓解资源约束。缓解矿产资源约束,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的方针,一手抓资源供给和保障,一手抓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四是精简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二是根据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保覆盖到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政府控制转到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健全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竞争充分的产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成长类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性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盲目投资产业和污染产业要加强引导、严格限制。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和环境政策要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医疗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保执法。
    3、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一文由www.fwsir.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相关文章: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08-15

巴中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08-15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08-12

后勤“十一五”规划08-12

后勤管理十一五规划08-15

双清区“十一五”规划思路08-12

十一五公路养护规划08-12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08-15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