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3-02-24 14:21:0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建设适应形式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岳阳思想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凸显。当前,我县23个乡镇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式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我县农村文化进行了调查。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恢复县建制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⑴、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县23个乡镇,建有文化站21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21个,到2002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11个,到2004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3个,且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还不归文化站管理或已挪作他用。如筻口镇和新墙镇电影院,前面的装饰一新,但后面的座席大厅和舞台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因漏雨墙壁满目疮痍,天花板垮了一半,有一半吊在半空,随时都有砸伤人的可能。⑵、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全县多数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还是“一无牌子、二无桌子”,如我县云山乡、饶村乡等乡镇根本就没配备文化专干,更没有牌子和桌子。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外出打工自谋生路去了。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2左右。⑶、县文化局失去了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撤区并乡扩镇和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对原文化专干县财政每年拨付2000~34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事实上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拿了县财政给的2000~3400元,各奔东西去了。造成这种状况,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也管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鉴于此,县文化局一无人事任免权、二无财务监管权,已经四五年了没有召开过农村文化专干会议,年初没有计划安排,年底没有总结考核。在笔者调查时有7个文化专干向我们恳求道:“不管是两边管、还是文化局垂直管,关键是要有人管,希望有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不能使乡镇文化站成为‘冒娘崽’,我们不愿失业,更不希望农村文化如此衰败下去”。⑷、农村文化产业凋零。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目是农贸中心、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超市、服装城、国策楼、计划生育办公楼、专科医院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他用,造成恶性循环。早在80年代,城关、筻口、公田、渭洞、新墙、十步、甘田等乡镇的高标准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是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区乡政府每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较多资金。近些年来,由于多方原因,图书室的图书发霉了,电影队散伙了,文化设施逐年减少了,群文活动资金的投入也就没有了。城关镇文化站是80年代建立的高标准文化中心,如今所有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丧失殆尽,原文化站长余兴忠痛心疾首。?
     2、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⑴、文化专干不专职。全县共有文化专干3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文化程度的仅2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3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30%左右。如我县32名文化专干中(其中4名退休专业人员),7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6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13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2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12人,有12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有的文化专干下岗分流无人管,任其放任自流,即使未被分流的专干也是身兼数职,公田镇文化站站长易心愿当了15年文化专干,干的是15年司法和计生工作。月田文化站长曾书上班10年,在外打工3年,干了7年办公室秘书。象他们这样的还算比较好的,我们在调查时发现,能参与乡镇的中心任务还是文化专干的荣幸,否则一年到头只有县财政拨的2000元工资。这样,多数文化专干根本就不想再考虑文化站的业务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原定的33名文化专干,目前不到40%的人员在岗,在这40%的在岗人员中,基本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⑵、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2/3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的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认为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农村文化自生自灭。湘办发[2001]29号文件对乡镇宣传文化站的主要任务作出了一些规定,在县一级就没有贯彻落实,或者说没有协调好。如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站是管理主体还是协助管理一直不明确,文化专干对此一直莫衷一是,有的文化专干由于无经费来源,私自在文化经营户门店执收执法,给县文化行政执法工作带来被动,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错位。?
     3、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无法运转。
   ⑴、人头经费严重不足。全县除筻口、新墙、公田解决较好外,其余都在2000~3400元之间,70%的乡镇未将不足部分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使乡镇文化专干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有13个文化专干每年领2000元工资后就回家去了。目前文化站还无法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瘫痪。⑵、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我们调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几乎等于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大副减少,文化站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⑶、文化站属于体制改革的“怪胎”。由于体制原因,文化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的派出机构,成为乡镇可有可无的单位,我县除筻口等极少数乡镇文化站自成一体外,大多数乡镇将文化站作为包袱。重视文化工作的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享受乡镇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视的乡镇将文化专干作为包袱甩开,除了文化局下拨的差额款给站外,是否有办公设施、文化阵地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一概不管,特别是宣传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后,这一机构就撤消了,其工作职能也就自然消除了,群众文化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文活动日益匮乏。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电影少、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000年以前,乡镇文化站归县文化局垂直管理,而撤区并乡扩镇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特别是1999年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与乡财政脱钩,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有的把经济和文化割裂开来,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要求文化站去创收交管理费;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空出编以后一般都是被政策性安置退伍军人或领导关系户所替代。其次,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也很少管理,或者说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好几个而县文化局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部分专干年薪扣除“五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就没有什么钱了,有的还要倒贴钱工作,因此文化专干很寒心,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源于思想认识滞后。在诸如如何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国家兴办与民间经营相结合道路的问题上,在如何大力发展电影专业户、演出专业户、图书专业户、文化娱乐专业户等问题上没有认真动脑筋、想办法,因而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的瘫痪。乡镇文化站得了“贫血症”,都在带“病”坚持工作,急需输血。
     四、振兴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也不该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确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文化站的彻底下放,成为乡镇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门;明确县文化局的主管职能,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工作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比如按上级要求建好一个基层党校,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思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保住好开展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专职不专,阵地丢失,文化活动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党委、政府要重视文化专干队伍,确立“生存靠政府,发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专干基本工资应实行全额拔款,奖金福利由自身发展文化产业补足,以确保农村文化站业务骨干的稳定和自身“责任田”的耕种。同时,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逐步摆脱挂靠在政府,长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天地,繁荣我县农村文化。
   
   

【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相关文章: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08-13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08-15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08-16

某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08-12

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08-12

浅议当前法制拥军现状与对策08-12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08-12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08-12

关于我县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