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时间:2022-08-12 06:30:0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近段时间,各大媒体将“民工荒”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巴中市以作为以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对此次“民工荒”现象必须深入研究,思考有何影响和如何应对。
   一、“民工荒”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一)主要特点
   综合各方面观点,此次“民工荒”准确名称应为“局部地区农民工的相对短缺”,其主要特点为:①局部性。发展在局部地方,主要集中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大约缺工10,仅珠三角就缺工约200万。发生在部分行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制品加工等行业。②相对性。目前全国城务工的农民为8000万,仍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农民工供给远超过城市用工需求,没有达到“绝对不足”。“民工荒”只是相对于局部地区的部分行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是“相对不足”。比如,珠三角200万用工缺口中,技术工人缺口达70以上.③特殊性。严重短缺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悉工。
   (二)形成原因
   引发此次“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①工资待遇长期不变,珠三角地区几年来工资只提高了68元,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实际工资持续下降;②劳动环境差,许多工厂缺乏起码的通风、散热和安全防护设施,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上每天从事10—16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另外,在工种分配、工资发放、劳动管理、技术培训、职务迁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非农民工不能享受同等待遇;③生活环境差,许多城市对农民工居住、子女入学等都有歧视政策,城市人对农民工缺乏应有的尊重;④外出务工的比较效益下降,一个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年只能挣回纯收入3000—4000元,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在家从事种养业全年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纯收入,还少担旅途和工作的安全风险,过得舒心、自由和有尊严;⑤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使企业迅速扩张,用工大幅增长。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①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来看:长期以来,一些沿海地区主要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高增长,投资者主要靠压低工人工资、减少劳动条件投入赚钱。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减弱,盈利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靠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和减少劳动条件投入来实现利润,这就造成了长期低工资和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致使农民工转投其他地区和行业。②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来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利用“看不见的手”将资源配置到能更好、更多获取利益的地区和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时期,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各种市场信号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真实情况,致使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这一主要资源的流动很盲目和被动。随着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信号能较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行情,人流、物流、信息更加畅通,农民工流动就趋于理性和主动,会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流向更好、更优越的地域和行业,包括选择比较效益不断提高的在家从事种养业。③从发展观念转变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让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人先富起来和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非均衡、非协调发展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长期发展缓慢,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下降,而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农民工只能靠到东部沿海务工增加收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确定,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使中西部和东北得到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行业、企业对农民工更加尊重,从而使农民从情感到利益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三)发展趋势
   农民工相对短缺将引发以下连锁反应:
   ——部分缺工企业在成本许可的情况,将增加工人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将有所增加,将吸引少部分农民工回流。但短缺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因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已稳定下来,不会再流动,只有少数近期外出的和尚未有稳定工作的人回流。
   ——几个集中缺工地区会在农民工的居住、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方面做相关调整,但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一段较长的时间。
   ——为了寻求更加稳定、持久的劳动力,劳务输入地的政府和企业将与劳务输出地的政府、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但这也需要一段时间。
   ——部分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将向条件相对较好的劳务输出地转移,通过降低农民工的输出成本以增加吸引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部分有实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将转向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减少对普通工人的需求。
   ——劳务输出地的政府、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和劳务人员将根据农民工短缺的市场信息,在近段时间内主动在缺工地区和企业寻求条件较好的用工机会,为春节后的劳务输出做准备。
   综合以上分析,加上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民工荒”的总体发展趋势为:近几个月内,随着用工企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将有少部分农民工回流;根据市场信号春节后“民工荒”有所缓解,但由于造成此次“民工荒”的主要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明年“民工荒”不可能根本解决;1—3年或更长时间内,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后、农民工进城务工歧视政策改变后、劳务输出和输入地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后、沿海地区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民工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供需才能达到相对均衡。
   二、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面临的问题
   此次“民工荒”在近期内可能将增加巴中劳务输出量,对巴中劳务产业有利,但从较长时期分析,是弊大于利。在“民工荒”引发劳务形势变化后,巴中劳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1.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亟需提高。一直以来,巴中乃至全部劳务输出地,将农民工组织起来成规模、成建制输出的很少,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农民工一直以分散的个体面对用工企业,从客观条件到心理都处于绝对劣势、弱势,找工作不存在“双向选择”,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地等待用工企业录用,不可能在工资、劳动条件等方面提出要求;其二,组织不力,造成对劳务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准,导致部分农民工盲目流动,他们主要靠亲戚、朋友、乡亲等获得不太肯定的用工信息,来到目的地找份工作就心满意足,在工资、劳动条件方面没有更高的要求。这两个问题是农民工工资长期徘徊、劳动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原因之一。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在准确掌握用工市场信息,对市场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的同时,组织者通过与用工方对等的谈判,可以为农民工争得更加优越的条件。此次“民工荒”后,各劳务输出地必将更加重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巴中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应该逐步实现全部农民工组织起来再输出。
   2.输出组织的难度加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外出务工的锤炼,农民工在选择工作上更加理性,在工资、劳动条件、福利、社会保障、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巴中是以农为主的山区,随着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在家务农的比较效益会逐步提高,部分农民,特别是年龄稍大、没有技术或者有家有室的人将选择在家务农。
   3.培训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培训与使用脱节,各培训基地盲目设置培训内容,未能达到按需定训;其二,由于各培训基地实习设施投入不足,和培训老师本身没有丰富的经验,培训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学徒,而不是熟练工,缺乏竞争力;其三,培训的主要是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工人,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4.本地转移仍然很难。原因是:一方面,巴中的区位条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交通相对而言越来越落后,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向劳务输出地转移的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很难落户巴中;另一方面,巴中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城市化水平主要是靠农民工外出务工挣钱支撑的,在本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很少,根据目前全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本地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几千个,六十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到外地务工。
   5.劳务产业将逐步萎缩。“民工荒”后劳务输入地生活、居住政策和环境逐步改善会使现在的部分巴中农民变成其他地方的市民,再加上在家务农的比较效益增加使一部分农民不愿外出,六、七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外出务工,1975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使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等原因,可供输出的、能为巴中创造收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
   三、巴中劳务产业应对“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及其已反应和将要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每年输出六、七十万民工的劳务输出大市,巴中要沉着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借助这次机会,彻底改造巴中的劳务产业,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1.正确理性对待,避免盲目回流。此次“民工荒”出现后,一些劳务输出地方、机构和部分劳务人员可能认为这是少有的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机会,将组织大量劳务人员回流到几个主要缺工地区,引发新一轮“民工慌”,“民工慌”又使工资、劳动条件、生活环境等得不到根本改善,又引发“民工荒”,造成恶性循环。全市的劳务主管部门和中介机构不能盲目组织民工回流,而要与用工企业直接商定用工数量、条件后再组织输出。特别在2005年春节后,要引导农民工不要盲目回流,而要组织他们有序流动。
   2.构建输出网络,提高组织程度。全市各级劳动主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培训基地和市、县(区)政府各驻劳务输入地办事处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多渠道、多层次与劳务输入地的劳动主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用工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重点构建巴中劳务中介机构、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对劳务供需双方在工资、劳动条件、供需数量、供需劳动力水平的信息及时交流,实现全市劳务输出实现有组织、成规模、稳定有序地输出。
   3.改革教育培训,实现“三个面向”。在合理利用全市现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完成三年培训100万名农民工数量指标的同时,要改革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实现“三个面向”:一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特别是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必须要强。各培训机构在与用工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后,短期培训应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为主。短期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抓好本地老师授课、本地学习、本地实习的同时,条件允许情况下要采取用工企业技术工人授课、用工企业学习、用工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受训人员培训结束时就是熟练工。二要面向未来。目前,在继续抓好建筑、服装制造、制鞋、玩具制造等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同时,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后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在中长期培训中要重点抓好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三要面向世界。巴中的劳务迟早要走出国门,也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拓展发展空间。各教育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有世界眼光,随时为国际劳务合作做好准备,并力求有大的突破。
   4.改变区位条件,拓展本地就业。截止目前,巴中相对较差的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状况,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许多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看,“民工荒”后,劳务输入地务工条件逐步改善,巴中的区位条件却位能根本改变,巴中的部分农民将成为劳务输入地的市民,所以,越来越差的区位条件是遏制劳务产业萎缩、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三至五年内,巴中的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必须有实质性的改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外来投资者、回乡创业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在本地就业,或到外地务工而居住在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