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报告总结 >> 工作汇报 >> 正文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时间:2007/11/5栏目:工作汇报

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68万户籍人口的义乌,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60余万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义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在计划经济日用品严重短缺的特殊环境下,凭借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一系列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二是中央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致力优化“四个环境”。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