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查报告>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16 12:28:02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

**村“三农”调研报告

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镇**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村地处**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2004年,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2005年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

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1997年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

一是绿洲景观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2004年2月,**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05年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会治安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禁毒、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

**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

从整体来看,**村作为**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三农”调研组第五组

2006年2月9日


《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Fki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三农”调研组第五组

2006年2月9日


《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Fki


【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08-15

某乡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8-24

某派出所的调研报告08-15

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07-26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1-04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03-16

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08-24

乡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08-16

有关乡村振兴调研报告09-07

美丽乡村村委调研报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