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考察报告>让公路走进农村

让公路走进农村

时间:2022-08-15 08:06:00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让公路走进农村


        

  让油路走进农村滁州市属农业大市,农村公路占我市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90%。据统计,全市县、乡、村公路总里程8944公里,其中县道2018公里,乡道2485公里,村道4441公里。与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相比,占较大比例的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十分落后,是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农村公路不畅通,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如何使农业大市转变为农业强市,只有让公路走进农村,才能走出一条农业强市之路。自从2002年6月我接触交通工作之后,通过宏观分析我市农村公路的现状,全面剖析农村公路建管养模式,发现农村公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地区交通条件相当落后。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畅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不少地方的断头路多年没修通,有的地方公路缺桥少涵,路况极差,常年失修,有的公路睛通雨阻,抗灾能力非常低。三是农村公路的管理缺少全局长远的管理理念,建管养不能协调一致,往往是重建轻养,管理更谈不上。《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是农村公路建设史上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针对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决定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交通工作的主题,决心要改变农村公路的面貌。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全市县乡公路投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国债、通达工程、通村油路工程、农村养护“三六一机制”齐头并进,03年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78%。到2004年四月底,全市180个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2264个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应该说,滁州市农村公路建设在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下一步农村公路工作怎么干,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按照“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建设目标,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让公路走进农村

  一、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提升建设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从《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从“三个代表”的高度,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度,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交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思路出发,找准加快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为切入点,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相关部门也能无条件服从大局,服务基层,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中的配套服务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建设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决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我市农村公路的现状看,总体还有待改观,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各级交通部门还须切实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积极争取一切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转变思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对交通公路事业寄予的厚望。

  二、争取政策,组织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滁州市近两年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滁州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各县(市)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公路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政策鼓励。从近两年全市配套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看,各县市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天长市政府规定沿途乡镇内每公里筹4万元,另外,市财政每年拨付200万元作为县乡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今年在通达、国债资金均未到位的情况下,该市从财政拨付20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100万元,其它方面筹资200万元,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施工。全椒县广泛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县政府明确表态,地方配套资金一分不少,涉及协调的事宜一点不推,至今,全椒县地方配套资金已到位300万元;凤阳县政府用财政周转金调拨水泥12000吨,另外县政府还用政府门面房抵押贷款,筹措资金。定远县政府在《农村公路国债和通达工程建设协调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沿线乡镇的路基土石方、伐树、取土用水及征地拆迁等属地方配套工程,由乡镇承担外,公路建设项目所经乡镇,按行政区为界,每公里上缴县交通局2万元县乡公路建设统筹款,作为涵洞

【让公路走进农村】相关文章:

让公路走进农村08-17

走进农村作文06-10

走进新农村作文04-11

走进农村作文3篇06-10

农村公路工作总结03-01

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书08-24

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总结08-24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调研报告08-24

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总结03-15

新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做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