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报告总结 >> 工作总结 >> 正文

三农工作总结:在希望的田野上——吉林省“三农”工作交响曲

时间:2012/5/5栏目:工作总结

2011年年底实现并网发电,2012年工程将全面竣工。
  
  “我家现有水田1垧多,等灌溉项目完成后,我家还能开发出3垧水田,面积多了3倍,收入也能翻两三番……”家在松原市吉拉吐乡七家子村的白向军提及正在建设中的松原灌区项目,满眼的憧憬和期待。该工程作为哈达山水利枢纽的重点配套工程,主要任务是兴建农业灌溉设施,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以前,1垧地承包30年只需200元,如今有了灌溉项目,1垧地承包30年最少8000元,项目完工,至少再涨5000元。”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李绍军说,原灌区分为前郭县、乾安县、大安市龙海区3个灌片及12个子灌片,涉及30个乡(镇)、3个农场,总控制土地面积511.2万亩。新灌区建成后,预计增产粮食17.7亿斤,项目区内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现在种水田,靠抽地下水灌溉,一垧地1160元水电费,等灌溉工程完成后,700元就够了,还有防病改水,那可是千家万户、几十万人的健康啊。”松原市吉拉吐乡七家子村冯小辉说:“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也好、松原灌溉项目也好,这都是松原老百姓盼了几十年的希望。”每次勘测、每次围堰,附近的老百姓都会赶到坝边围观,就等着工程的竣工。据了解,松原灌区项目将有效解决松原市区和前郭县、乾安县等7个县(区)城市生活供水,并通过防病改水使37个乡镇、380个村、49.87万人免除氟病威胁,同时为吉林油田服务,为新民、新木、乾安等采油厂提供工业用水,从而大幅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加快松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水已同石油和粮食被联合国列为21世纪的三大战略性资源。在吉林省,水利为保障粮食安全、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及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省是北方缺水省份。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和水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好水的问题,对吉林省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吉林省省长王儒林认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最大软肋。今后要把解决增粮与缺水的矛盾作为全省水利建设的重头戏,突出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0万亩以上,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亿公斤。
  
  天帮忙不稳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水利基础条件,改变靠天吃饭现状,打牢粮食稳产高产的坚实基础。在2011年9月底召开的吉林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孙政才说,到2020年,吉林省要基本建成基础牢固、洪排旱灌、节水增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尽管已经连续多年丰收,但吉林省各地干部群众依然没有忘记灾年粮食产量波动达百亿斤的现实,兴修水利、普及科技、培训农民……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向肥沃的黑土地汇集。相信未来更大的丰收不是梦想。
  
  在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也被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吉林省广大农村,饮用水氟、砷超标及苦咸水问题比较普遍。地方性氟中毒,导致氟斑牙和氟骨症,涉及面广,危害深远,在当地形成病、贫恶性循环。长期饮用苦咸水,还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在吉林省西部,苦咸水往往与氟病区交叉。在农安县华家镇边岗村,这里的人因常年饮用高氟水,氟骨症很普遍。外面世界的精彩常常出现在电视里,带来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冲击,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叫李淑华的农民,在捆绑苞米秆时,用膝盖去压,竟然造成膝盖骨骨折。最让农民放心不下的是下一代,他们不想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活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直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防氟改水不曾间断。尤其从“十一五”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问题的惠民实事,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4.3亿元,550万农村群众及36万学校师生由此喝上了放心水。2011年,省政府继续把解决农村1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问题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2011年全省共建水源工程1804处,受益人口122万人,其中,居民98万人,农村学校师生24万人。全省各地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上,也都采取了有效措施。
  
  自2005年通化市全面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到2011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88亿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计1538处,让75.35万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在这些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使用过程中,通化市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监督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喝好水”。
  
  在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运行中,通化市级水利、卫生、环保部门联合建立健全了管护和抢修制度,特别是县、乡(镇)、村三级建立了工程管理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让用水户参与进来。明确乡(镇)、村、组应承担的责任,建立相关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制定了《通化市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规划》,全面合理具体划定各乡(镇)、村、组保护区范围,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和界桩,实行挂牌保护;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水和废水,禁止在保护区内开展网箱养殖、旅游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通化市水利、卫生、环保部门还联合定期开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检测行动。定期对水厂和加压泵房出厂水及末梢水水质状况、各项生产安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取水水源水质状况和水源保护情况、农村居民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几年来共计整改358个农村饮水安全运行问题;按照省水利厅、省卫生厅《关于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加强对饮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定期检测,对水质检测不合格的饮水工程及时采取措施。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水源分布广、形式多、管理人员少等问题,通化市级及各县(市)、乡(镇)分别编制了《农村饮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农村饮水污染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减少突发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市水利部门还定期会同环保、卫生部门对县(市、区)有关部门领导、乡镇环保员及运行管理单位负责人、具体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农村饮用水处理工艺及消毒方式、饮水安全工程日常维护及管理制度、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饮用水突发事件防范等业务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做好汛期水质消毒的技术培训和操作演练,保证汛期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敦化市现有农村学校87所,在校师生2.84万人。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多方投入资金,全面实施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项目,有效地保障了敦化市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健康和生活质量,使农村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得到改善。他们在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中,打破常规饮水观念,创新求变,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用最高的饮水建设标准给师生们创造最好的饮水条件。率先给学校使用纯净水机,让师生的饮用水达到纯净水标准;对规模较大学校新建水源,采用分质全自动变频供水,充分保证了学校24小时有水,并解决了室内高楼层实验室、厕所因水压不足而无法使用的问题;在规模较小的村校设置不锈钢储水罐,保证生活用水的全天供应,同时配备了高级不锈钢洗漱池,充分满足了师生需要。为保证室内用水水源的安全、卫生,将纯净水房全都进行了装修处理。在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中,各地像敦化市这样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学校饮水安全的号召,想尽一切办法、有效解决现有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的不在少数。
  
  为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吉林市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2.55万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水是生命之源。让更多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早已成为吉林市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期间,吉林市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3.1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1倍,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08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5%,取得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市农村水利管理分站站长徐宪忠说:“原来地方病很普遍,什么砷、氟超标的,现在这个问题都解决了,像克山病、大骨节病,这种地方病说白了就是水的问题。昌邑区有个梨树村,水是黑色的,村民就用草灰慢慢过滤几层,冬季到枯水期时候,村旁边有条河,就喝那样水。后来我们把水给他们打出来之后,村民们欢呼雀跃。”
  
  农村饮水安全既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群众长期受益的永久性工程。2011年,吉林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7项,完成投资8230万元,解决1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徐宪忠说:“市政府对这个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列为民生十项实事之一,专门召开一个动员大会,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到‘五项攻坚’的重要内容。省里下达的计划,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分别签订责任状,把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最后落实到责任人。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