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计划方案>某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某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时间:2023-02-24 18:37:40 计划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某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主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第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西集镇做为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镇,更重要抓这次历史性机遇,充分国家出台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契机,发挥自身乡镇企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为了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基础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重点,突出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现代农业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质量标准,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镇域经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镇新农村取得明显成效。
     (二)具体目标
     1、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功能健全,通村及村屯内道路全部硬化,屯屯达到晴雨通车;给水设施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环卫设施齐全,有公厕,垃圾处理设施;清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通水、通电、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砖瓦化率鬃80%),明显改善农村面貌。鼓励引导农民使用新型能源,太阳能和沼气,使城乡环境大大改观。
     2、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快沼气工程推广步伐,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对驿马山旅游景区和哈肇公路沿线、主要河流的生态保护及沟壑治理,并搞好观光农业展示。保持村庄水、旅游早点,推动生态旅游业和发展,到试点期末镇接纳旅游人次100万人。
     3、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九”成果,农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按照“农民治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标准,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业技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0%以上,乡镇卫生达村率70%以上,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科技、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加快发展。
     4、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十五”期末的52.6%提高到65%,种植业标准化率由62&提高到10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由49%提高到70%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畜牧业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8%提高到65%,实现农业生产主辅换位;农产品加工业销售出入由1.2亿元增加到1.8亿元,加快由农产品生产镇向农产品加工大镇的跨越。
     5、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努力实现无越级和群体性上访,无纠纷械斗,无刑事案件、无“黄赌毒、傅资抢”目标,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打造富有竞争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
     3、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坚持科学替代是,试点先行的原则。要对试点村屯进行科学规划,坚持试点村屯先行,确实主它们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把常兴村做为我镇的试点村,政府成立专门班子,对该村的工作进行大力支持。
     5、坚持全面参与,各方配合的原则。要坚持发挥全县各方面的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投入,部门配合,以城带乡,农民参与相结合的动作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和规模化。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发挥农业科技展示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农业村标准化覆盖面。“十五五”期末,全镇各村业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养殖业标准化饲养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现代饲养场,扩大经营规划,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十一五”期末,全镇实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65%以上。一是科技应用标准化。二是科技推广标准化。在哈肇两侧建立现代科技展示带,展示面积达到3万亩。三是生产管理标准化。统一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大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保护农民的生产安全安全。建设国家级玉米、大豆标准化生产300万亩,其中玉米万亩,大豆万亩。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域外酱参与我镇农业产业化开发,扩大龙头企业规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以哈工大集团,造大粮油公司为主的西集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以味精,食用油,啤酒、淀粉、糖醛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以繁荣,中山牛场为龙头的黄牛养殖业;努力发展以糖醛余热做动力的食用菌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的农村经营组织,重点在养猪、养牛、食用菌、绿色蔬菜、玉米、水稻等专业协会上发展。到2010年各类专业协会发展到30%个,中介组织发展到100个。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农民从产业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发展“两高”大豆5万亩,a级绿色水稻5000亩,年生猪出栏40万头。“十一五”期末,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动基地面积10万亩,基地农户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9.8%和31%。
     3、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沼气节能技术推广、农畜粪便的利用和生物机肥的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粮食供应作物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粮食供应生产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发展“一村一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杨坡大葱、山前绿色水稻、兴旺绿色蔬菜。繁荣玉米的开发,搞好农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十一五”期末,杨坡大葱、大蒜种植1500亩,绿色蔬菜种植万亩,发展大棚和日光节能温室100个,达到7万平方米。粮食综合加工能力稳步提高,加工转化率达到95%以上。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示范区、示范场、示范户等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饲养总量,使猪、牛、家禽饲养量达到30万头,2万头和88万只。“十一五”期末,全镇实现“主辅换位”的目标。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全面推进劳务对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就近转移,支持引导有专长的农民就地创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及时收集发布信息,为农村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对有序输出的务工农民在劳务输出集中的城市建立农民工服务站,派驻协调员,每年定期派专人到劳务输出集中城市了解农民工工作情况,解决农民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我们要发挥能人带动作用、政府有序推动作用、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牵动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承载作用,加快我镇劳动力转移步伐。要积极创建我镇劳务品牌,不断增强我镇劳务竞争力,积极打造烟花企业和建筑等领域方面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诚信度,把我镇建成特色劳务基地、品牌劳务基地和诚信劳务基地。“十一五”期末,全镇转移农村劳动力8500人,实现劳务收入6500万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1%和2.5倍。
     (三)大力发展镇经济,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反哺能力
     1、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大力发展镇域工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以及哈尔滨经济圈等区位优势,发展各类精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突出发展资源加工型经济。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加强产业聚集,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十一五”期末,镇域工业产值达到按可比价计算2.2亿元,占镇域生产总值的75%以上。镇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8.5%以上。
     2、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为民营经济打造绿色通道,支持拓展发展领域。与农行部门密切合作,完成烟花厂、啤酒厂、浸油厂、淀粉厂、砖厂、饲料厂的资产变现,实现民有民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服务和保护,为民营经济提供贷款、担保等支持,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期末,民营经济占镇域经济总量的80%以上。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体系,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建设多功能广场、垃圾处理厂、震区商贸中心、驿马山旅游区、工业园区,打造优势明显的经济强镇。针对各住宅楼建筑较早、锅炉老化、牧业管理较难、环境污染较重的实际情况,鼓励引导投资商来西集建集中供热系统。
     (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开展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履行中低产田,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十一五”期间,发展农田灌溉面积5万亩,治理中低产田4万亩,完成共同大壕清淤工程,加固少凌河堤防30公里。加强农机化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农机体制创新。发展农机大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水平。“十一五”期末,全镇农机总动力达到0.2千瓦,更新大型农机具10台(套),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39%,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加强土壤肥力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秸杆还田,全面提升地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科学施用化肥。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万亩。
     2、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形成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重点推进通畅,通过公路网络化建设,改造桥梁5座,200延长米,全面完成镇级公路水泥路以及村级公路硬化任务。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农村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强饮水工程管理。延长工程的饮用水水质普遍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秸杆气化和型煤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太阳能和电能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能源,加快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
     3、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境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级超市、村屯农家店本配套的全镇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到2010年,建立1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3个生产资料连锁店,1个劳动力市场。
     4、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民免费提供设计轻重缓急。启动“康居工程”,开展住宅建设试点,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新房舍建设一要美观、二要实用、三要节约,做到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1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5、治理乡村环境。启动环境整治工程,突出搞好改路、改厨、改灶、改厕和改圈。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柴草垛不入村,厕所卫生符合要求。解决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路、柴草垛乱等“五乱”现象。实现村屯四旁绿化,鼓励农户庭院美化,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治、生活舒适的新乡村,做到人居与自然趋向和谐。
     (五)发展公共事业,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镇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深入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城镇支持农村,强校动摇弱校”工作,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十一五”期末,农村小学、实践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2、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到2008年在全镇基本普及。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十一五”期末,全镇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3、发展审查起诉噗。镇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镇文化馆、图书馆和镇综合性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电影放映队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十一五”期末,全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覆盖到全镇。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大病救助比例和标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引导农村从业人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改造敬老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十一五”期末,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50%以上。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镇政府职能,创新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制和人员,5年内镇编制只减不增,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展好化解镇村债务工作。
     2、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划经营,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切实保护逐民利益。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食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改善资产质量,增加信贷资金规模,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
     3、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这,维护成员权利。提倡村委会和农民协会“两会”合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形成以镇农经中心为龙头的养猪、养牛、绿色蔬菜和农民经纪人等10个行业协会、个专业协会和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0.8万人,带动农户近0.2万户。
     (七)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实际,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继续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赞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探索和推进镇级直接赞誉,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
     3、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法宗教活动,创建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瓣风貌。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四、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着眼增收,稳步发展,有效地进行。
     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生产生活条件等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1、要从农民最盼望的改善发展生产的基础高,设施和生活环境入手建设新农村,要加强村屯道路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生活环境改善,建设优美家园。
     2、要适应农民渴求致富的愿望,搞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大投放建设利用好农民文化大院,为其致富搭建平台,搞好知识、送信息、送技术下乡活动。建立帮扶机制,有计划地培育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民创业国。
     3、要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镇村卫生所管理体制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服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确保消除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其次,要多渠道增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及时推广优良、高产、高效的农作物种植,逐步淘汰传统的种植模式,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走品牌化经营之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建设和引进农产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同时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培育各类农民经济人,为农民切实解决销售难问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专心生产。
     3、加快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机制,切实让农民有一持之长,能打开致富之门,为农民就业提供机会。
     4、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规划建设商贸小区,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办企业,大力转移劳动力,建设通用廉价租给农民经商扶持其自主发展。依托本地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加工业,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工厂”实现增收。
     最后要注意实效,稳步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贯彻中央精神,抓住大好机遇,积极有效地推进,要立足村情,按照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不下达硬性指标。
     1、做好调查摸底,按好中差三个档次分类,加强科学规划,做到建设底子清,规划详细可行,目标适度明确。
     2、示范带头,分类实施。重点扶持先进村,通过示范带动整个镇的农村建设进程。
     3、加强建设指导。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整理一下环境,盖几座新房、修几条巷道的表面现象,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稳步推进的深刻的农村大“振兴”。为避免搞形式,走过场,镇政府先派政府觉悟高、思想先进和有实干精神的同志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四、推进措施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是根本,我们将全力做好增加农民收入这篇文章。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我们西集镇将继续发恽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小城镇发展较快的优势,以城带乡,以加工带种养,城乡互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小花伞和,重点发展畜牧业,劳务经济等产业,使全镇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较快地增加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目标。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我们将全力做好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篇文章。从起点开始尽可能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事情抓起,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好处和实惠,调动农民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愿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同时,我们将智力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逐步提高全镇农民的整体素质,逐步培养形成积极健康的村风民风,达到硬件建设和农民思想素质提高同步推进的效果。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我们将全力做好统筹兼顾,系统推进这篇文章。我们西集镇常委、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全新任务和系统性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科学分配工作力量,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工作体系。同时,科学分配财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采取上级投入,招商引资建设,农民“一事一议”自筹,“三条腿”走路的办法,切实加快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在短期内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前提,我镇将全力做好科学安排,有序推进这篇文章。我们再现在已经动手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规划,我们将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谋划全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要抓好示范村,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我们把常兴村作为我镇的示范村上报到省、市,我们将竭尽全力扶持,支持试点村的工作,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便于在全镇推广。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是必要,我们将全力做好资金整合,多元投入这篇文章。镇政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纳入财政支出范围,把向往重点转向农村,落实扶持政策,严格到政府扶持政策,落实试点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扶持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全社会进行思想发动,广泛宣传,加大造势,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工作内容及具体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制,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都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六、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工作的中心和主线、政府抽调三分之一的干部全力以赴抓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成立领导组织,组长由党委书记王殿清同志、镇长李彦国同志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李中文同志、杜宝秋同志及主管工交工作的韩胜波财民担任,其它班子成员分派各自帮扶的村屯,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共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试点村及自身试点的工作。
     各村要成立领导组织,形成分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履行新农村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某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关文章:

某镇新农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08-12

新农村建设规划08-13

某乡某村围绕建设新农村促进文明建设08-17

某乡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8-12

镇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8-12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08-16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08-12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8-12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