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规章制度>省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省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3-02-24 18:39:31 规章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省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省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置社会就业的主体。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我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特编制《##省中小企业“十一五”暨到2020年发展规划》,通过总结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前景,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及到2020年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将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非公制企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非公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全省GDP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44亿元、销售收入2712亿元、利税2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43.2%、37.8%。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5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365亿元、利税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6.9%、39.9%。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643.15亿元、营业收入9651亿元、利税863亿元、税金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3%、16.8%、16.1%、24.1%。     2、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共有52个行业大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14亿元、2129.62亿元和459.3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05%、80.57%和17.38%。     3、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4807家,其中年出口年交货500万元以上企业355个,出口产品涉及46个行业,1000多个品种,远销到欧、美、日、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出口交货值141.67亿元,增长15.55%,占全省出口额的约60%。累计已建成三资企业879家,境外办企业新增34家,达到244家。     4、企业素质明显增强。一是技术进步明显加快。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6000项,进行技术改造12500项,已建成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7903个,其中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5家。中小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科研开发资金占总投资的50%,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以上,部分企业已经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左右。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80%以上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5000多家企业推广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其中有35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5%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2.7%,已有300多个产品获省、国家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称号。四是职工素质、人才结构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全省中小企业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职工密度达到4.83%,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密度达到9.86%,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度达到2.5%。五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7699家,年营业收入2381.6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的40%是由规模以上企业创造的。     5、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及特色经济增加值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25%。已形成郑州的耐火材料、水泥和铝型材,荥阳的阀门和建筑机械,偃师的钢木办公家具,林州的汽车配件,新乡的封头,长垣的卫生材料、防腐工程和起重机械,孟州的皮毛制品,沁阳的造纸机械和玻璃钢制品,濮阳的玻璃制品,许昌的档发,长葛的金刚石制品,漯河的食品加工,三门峡的果品加工,镇平的玉雕、南召的丝毯,虞城的钢卷尺,信阳的茶叶,周口的皮革及其制品等产业集群、生产基地或特色经济,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在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0%,占实现利税的40%,占出口总额的6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占有较大比例。2004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993.94万人,占全省非农从业人数的92%,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28.18多万人,吸收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数32.94万人。中小企业已成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中小企业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形式灵活,分布广泛,在组织、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灵便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小企业能充分发挥其易于调整、适应性强的特点,为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同时,加速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推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小企业在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同时,通过与大企业的互补协作参与到产业链的优化重组中,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在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提高经济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繁荣城乡经济的主要力量。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所有制呈多元化结构,其发展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推动了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4、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机制活,市场适应能力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有效阻滞了垄断机制的形成,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繁荣。     5、中小企业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区域,其发展对扩大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省、市、县(市)三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不统一、不协调,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手段、法规与制度、统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     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未能涵盖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解决的所有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四乱”现象时有发生,中小企业获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的渠道不畅,市场准入的障碍较多,待遇不平等。     三是服务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制约,需要社会化服务。目前,全省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担保、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服务的相关机构。已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观念、认识的影响,服务对象覆盖面狭窄,未涵盖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有的服务机构内部结构尚未健全,部分服务职能不到位。中小企业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等方面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响,在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投资机制和机构以及相应的担保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企业广泛的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资金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小企业缺少直接融资的渠道,很难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等方式获得资金。资金严重匮乏,已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机制创新不够。部分国有、集体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有的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有的企业决策、管理、人事、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机制创新不够,有的改制后的企业仍按照旧的机制运行等等。     六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中小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初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企业布局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点多面广的不合理现象。     七是企业素质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竞争能力弱;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产品质量较差;一些企业职工素质偏低,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人才稀缺;少数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发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央和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小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了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持、服务、引导与规范相结合的方针,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证。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方针,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等,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既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广泛,一体化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许多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被打破,市场潜力快速增长,企业的发展空间随之扩大。同时,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会逐步扩大,对拉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省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以强大资金实力为后盾、以高科技产品为武器的国外厂商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中小企业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缺乏必备的知识,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困难和风险。     (三)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契机,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原崛起,老、少、边、穷地区的加快发展等,创造出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企业素质的要求。中小企业将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拓宽市场渠道,扩大产品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己任,实施科教兴企、东引西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显著、制度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信誉较高、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77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1.8%;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0.35%。     —— 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20万名,年均增加20万名以上。     —— 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5000家;创出500个国家和省部级名牌产品;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500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万家;大中型企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形成风格独特、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企业利税率达到12%左右;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职业卫生、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 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省中小出口创汇企业达到8500家,创汇40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600家,境外办企业达到500家。     ——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中小企业产业、产品、规模和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突出。经过努力,到2010年形成50个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行业优势、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建成各类工业(贸)园区200个。     —— 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主业突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创同行业排头兵;小型企业积极向公司制转化,积极引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建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型企业;产业明晰,全省95%以上办成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 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第一产业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65%和30%。     ——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到2010年,全省以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完成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每年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建立一支由12个行业、300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每年为5000个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推动1万户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三)主要任务     1、完善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制定和完善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会同有关部门修改或废除已有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鼓励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定和完善整治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优化市场环境。提出制定创办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贷款成本高,制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问题;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强化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建立并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管理工作体系,推动政府职能逐步向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方向转变。     2、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充分运用来自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多渠道社会服务资源,围绕中小企业的特色服务需求,构造省、市、县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社团法人和公司法人等多种组织形态构成的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推动建立包括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在创造、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引导。重点抓好以下六项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中国中小企业##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最新科技与成果、产权交易和合作项目、市场需求、推介产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积极组织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中小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和质量认证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论证、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服务,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四是市场开拓服务。鼓励各类贸易、商会、协会等组织,为企业提供产品洽谈、展销、订货、进出口代理、招商引资、营销策划等服务。五是教育培训服务。加快建立##省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系统,确立一批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创业者、经营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六是创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建立各种“孵化基地”,促进新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创立,开发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社会压力。     3、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国家鼓励发展的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能够迅速进入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和培育名牌产品,引导企业搞好新品、精品、名品的开发、引进和培育,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实现优势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文化娱乐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物流、通讯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风险投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业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体育、城市改造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退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     4、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和扩大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巩固和深度开发日本、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重点开发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市场,培育新的出口区域。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中小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省中小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5、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6、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发布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实现电子政务;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政策法律咨询,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7、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加强对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加强对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使全省中小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和省关于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促进竞争、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成分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重视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科技型与其他类型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为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形成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政策宽松、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围。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禁止向企业的各种摊派,加快改革与完善各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创新体制,形成预防“四乱”、治理和铲除“四乱”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强创业辅导,努力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为创业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减少创业初期的风险,简化创办企业开业登记手续,减免有关费用,降低开业条件,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通过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吸引外国留学人员和归国华侨在国内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建立创业辅导基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园区,鼓励有产业带动能力的企业入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入园配套生产。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合力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撤销或合并规模偏小,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缓慢的各类园区。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目标,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软环境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充分发挥群体产业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充分重视并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组织社会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共性技术开发、扩散和转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通过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相关资源,建立公共试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模具开发中心等,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开放式服务,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选择行业发展中带普遍性的、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组织或委托社会技术开发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并进行扩散和转移,对技术开发机构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进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采取购买、资助、委托开发等方式,不断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争取省工业(高新技术)、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产品出口贴息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的的支持,加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用好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建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东西合作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对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业提供支持、资助和奖励。研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提高中小企业在未来不可测事件中的防范能力。     (六)大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     继续推进和健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努力建立起以省、市、县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民间)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和自律制度;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分散与化解信用担保风险,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改进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七)建立统计信息系统,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积极协调统计部门,增加对中小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职能,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在全省乡镇企业统计信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强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各项宏观政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八)继续稳妥推进企业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中小企业的着力点和注意力转变到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上来,激发民力、民资、民智。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配套改革,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指导企业依法加强成本、资金、质量、信息、营销管理,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强化企业诚信建设,形成信用为本、操守为重、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选择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使之成为能够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组建一批掌握同行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企业。

【省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08-15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8-13

县“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08-13

区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08-15

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08-13

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08-15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8-15

区妇联“十一五”社区建设发展规划08-12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