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话题作文>“现代私塾”式教育引发的反思素材及作文

“现代私塾”式教育引发的反思素材及作文

时间:2023-02-21 19:05:54 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私塾”式教育引发的反思(素材及作文)

“现代私塾”式教育引发的反思(素材及作文)
  
  作者/河南陈相婷
  
  【话题引入】
  
  私塾,这种古代社会的办学形式,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绝迹。而今,“现代私塾”却在民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学馆”“孟母堂”“日日新学堂”“儒愿学堂”“今日学堂”“蒙正学堂”……一个个濡染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开始行走于现代教育的边缘,叩击着少儿教育的大门。
  
  据“中国之声”报道,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在偏僻的农村,都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甚至有些学堂已初具微型学校的规模。
  
  与此同时,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也关注了海南省海口市的一所“孔子学堂”。这所学堂接收的30名学生,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两岁。他们大多来自海南各市县,也有一部分从广东、广西慕名而来,长期寄宿在学堂。这些学生大多已退掉了学籍,在这里彻底接受类似“私塾”式的教育。
  
  尽管各地的学堂受到了很多家长的热捧,但它仍属校外培训机构,并不具备从事全日制教学的资质。虽然各地的学堂数量颇多,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和统辖,未免良莠不齐,不尽如人意的事时有发生。
  
  私塾:我的教育我做主
  
  杨正莲
  
  谋求官方承认和支持,被一些人视为私塾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眼下私塾学堂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其不拘一格的多元化教育。姑且不论人文经典和私塾学堂的是非争议,单就民间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热情,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来看,这种民间教育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无疑是可贵的。
  
  绝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系,都是随着现代国家的建设而确立下来的,中国也不例外。 (范文网 www.fwsir.com) 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教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地发掘和加强,很多国家都力图培养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并用现代知识技术武装个体,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扶贫曾一度被寄予厚望。
  
  然而,这种批量生产式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塑造出高度同质的人才。尽管创新性思维一再被强调,但在同质教育的体系下,各种努力均被证明收效甚微。比同质化更具破坏性的,则是个体个性的压抑与摧毁。无法适应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极端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孩子把复仇的刀刺向父母或老师时,当处于豆蔻年华的孩子绝望地结束生命时,人们才开始叩问教育。而比极端案例更为普遍的,则是人们对诸多社会乱象的不满,比如啃老,比如道德失范……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就必然伴随着惯性,尽管其存在不合理之处,但若突然改变则会造成更大的不适。个体拥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人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眼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大胆地迈出了这一步,于是私塾教育开始了。
  
  仅就私塾教育而言,虽然中外经典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各家学堂对课程的选择和安排却不尽相同。有的主张重点学习国学经典,有的注重融入才艺培养,有的则主张顺其自然合乎人性……种种区别,既体现了私塾主办者的办学理念,也为家长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上海孟母堂的创办者周应之认为,教育是人对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大家都有自己的路径,都有自己的思考。教育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改革,而应放眼于整个社会人群,鼓励民间参与,使教育回归民众。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16期)
  
  【反思】
  
  怎样才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样才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这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民族的复兴在于人才的培养。也许“现代私塾”的兴起,将成为应试教育的救赎,为教育的百花园带来风光旖旎的春天。
  
  “在家上学”是育人教胄消费的传奇
  
  陈一舟
  
  “在家上学”是“现代私塾”的另一个代名词,早在90年代就已有之,比如童话作家郑渊洁的家庭教育。毫无疑问,现代私塾是针对当前应试教育弊端应运而生的产物,带有高层次、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影子。应试教育固然存在弊端,但“在家上学”就完美无缺吗?
  
  私塾式的知识传授过程固然是“快乐”而“个性”的,但教育的层面又必然是单一而浅薄的,而且其随意性强、系统性差的特点很难保证教育的品质。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在某一专业领域固然会强于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但以大部分知识的荒废为代价换取个别素质的突出,值不值得、可不可行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拿孩子当教育的试验品,必须慎重。
  
  此外,私塾式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脱离了学生群体和学校大环境的孩子,既没有管理约束,又远离课业负担,或许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由”成长,但长期来看却弊端突出。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群体舞台”。这种教育功能,是家庭私塾所无法取代的。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阶段或许可以选择“在家学习”,但最终这些孩子还是要回归正规国民教育体系的轨道,还是要参加高考上大学,这样才能就业融入社会。很难想象,没有经过学校的培养,“在家学习”的孩子如何适应和通过高考!
  
  事实上,“在家学习”终归是一种富人教育消费的传奇,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是一回事,有没有财力支撑则是另一回事。少数有经济能力的富人可以为子女选择这样的教育途径,因为他们有能力承担教育风险,没有后顾之忧。“在家学习”失败了,完全可以出国留学。但对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在家学习”注定是养在玻璃缸里的金鱼,徒具观赏价值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前这个教育需求多样化、教育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家学习”应该得到宽容和认可,但不必人为地赋予其过高的责任和使命,因为那会是现代私塾不可承受之重。
  
  (摘自《南国都市报》2011年09月05日,有删节)
  
  【反思】
  
  现代私塾的兴起,将成为传统教育模式有力的补充,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落实。教育多元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社会需要人才,但人才不一定需要按照千人一面的模式来培养。而且,现代私塾的出现意味着受教育者选择空间的扩大和选择权利的实现,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尝试,应对私塾拥有更加宽容的心态。
  
  坝代私塾并非“世外觥源”
  
  李爱铭
  
  5年前被上海市教委叫停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重新开门,吸引了不少眼球。无独有偶,不久前在云南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在家教育”、私塾学堂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现代私塾是否真的是教育的“世外桃源”,仍有待商榷。
  
  “孟母堂”的独特之处,在于模仿古代私塾授课模式,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和考试压力,学生多数时间用来诵读中国古典经史和原版外国名著。不少家长认为,此举是逃离应试教育的新出路。因此,在孩子本该享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宁愿每月花3000多元送孩子去私塾学堂。也正因为此类“粉丝”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孟母堂”才能重新开张。
  
  “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是个性化、多元化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大一统之间的矛盾产物。小到校服、午餐、春秋游,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家长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孩子在表演方面极具天赋,却因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被视为差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一些人文底蕴,但发展兴趣的空间却十分有限……学校提供的教育,是按照国家统一课程要求,以班级为单位整齐划一的,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可谓众口难调,部分家长“失望”之余,便会转谋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出路。这就为“在家教育”和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为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我国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现代私塾”完全可以申请办学资格,获得合法身份。但现实中的一些私塾讲堂,一来多以民宅为办学点,师资不规范,很难达到民办学校的标准;二来坚持以“私塾”模式立身,不按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要求设置授课内容,因此大多难逃“屡开屡关”的命运。
  
  而且,即便身在“私塾”,不少孩子的学籍仍保留在原来就读的学校,以备升学之用。可见,就读“私塾”,只是临时之举。其实即使身在“私塾”,压力和负担也不可避免: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岂不是“填鸭”式教育?不考核学习效果,放任孩子是不负责任,若设置考核的环节,又与一般学校何异?更何况孩子长大后,仍要与同龄人一起步入社会,科学技能与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在没有“孟母”的环境中,他们要如何适应和生存?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的快乐现在和幸福未来似乎是“两难”选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人不甘,为了前途而牺牲快乐童年又不舍。也许家长们期待的教育“桃花源”,还是该寄望于在正规学校中一步步实现。
  
  (摘自“人民网”)
  
  【反思】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现代私塾对改变当前教育虽大有裨益,但作为已被历史淘汰的办学形式,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选择私塾实为无奈之举。
  
  在中国教育面临更多挑战的时候,借弘扬国学的名义,硬把具有现代思维的儿童拉回古代,根本无助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但对于现代私塾的出现也大可不必过于敏感,应该理性地看待:现代私塾只能说是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一种对现行教育补充的尝试。
  
  【强化训练】
  
  私塾,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办学形式,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绝迹。而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私塾”却在民间悄然兴起。该欣喜还是忧虑?这到底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私塾式学堂,其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等教学阶段,存在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些甚至已初具微型学校的规模。家长们认为私塾学堂不考试、不评比的教学模式能让孩子自由发展,更适合个性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对此现象可见仁见智,畅所欲言,把你的所思所想写成文字。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濮阳第—高级中学高三缑凯丽
  
  净地为坛,环植以杏,周匝条石护栏,一位沧桑的老者独坐其上。围坐其身边的一群人,年龄不分大小,时而颔首、时而嗟叹、时而顿足、时而摩拳,如饥似渴地聆听,如沐春风。一扇黑油木门,一小方竹园,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抑或在桂花树上寻蝉蜕。书屋中,一位学生为了激励自己,特意在桌角刻下“早”字……
  
  诗一般的画面,常常让我们引颈遥望,可是当它真的闯入我们生活时,我们又该作何选择?
  
  当北京大学校长骄傲地宣布北大已经连续三年稳居内地中国造福大学排行榜之首时,当教授放出“40岁挣不够四千万不要来见我”的狂言时,我们是该庆幸欣喜,还是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耶鲁大学前任校长曾揶揄过中国的大学“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了教育的成功,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笑话”。虽然我们摒弃了“君子重义不言利”的束缚,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法则是不能丢弃的。如果用铜臭代替书香,用金钱衡量水平,无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德行的培养。从孔子设立杏坛开始,中国教育的馨香已飘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然而孔夫子所创立的私塾却成了众人声讨的对象,有人称私塾传播的传统经典使国人泯灭了个性,使少年变得老成,无形中扼杀了创造性。可是当“弱肉强食”的法则被奉为圭臬,当亲情遭遇寒光闪闪的利刃,当道德让位于功利私欲,当幸福指数被GDP远远甩在身后,我们才发现生活中更需要的是扶持和关爱。所以,更需要重视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课程内容本身。素养的提升不在于姓“公”还是姓“私”,而在于它能否以人为本,使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现代私塾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补充。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读经典、尊孔孟、颂莎翁、演数理”,接受礼仪之教,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典籍,濡染熏陶,构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甚至能够实现超越特定时代的永久价值。
  
  现代私塾的兴起,是对应试教育体制的救赎,对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大有裨益,切莫用一个标准衡量,更无需把学校建成一种模式,别让学校成为“病梅馆”。
  
  【点评】
  
  呼告式的题目直指文章主旨,主体部分紧密围绕“教育的本质”进行旁征博引的论述和冷静的剖析,拓宽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底蕴。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很强的逻辑层次感。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结尾照应开头与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现代私塾”式教育引发的反思素材及作文】相关文章:

8《“私塾先生”》08-16

《“私塾先生”》 之一08-16

《“私塾先生”》 之二08-16

幼儿园生态式教学论文 由生态式教学引发的08-16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08-05

新型乡村私塾——“明德学堂”08-17

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11-06

怎样运用教育素材:教育素材解读与应用08-09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代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