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作文素材>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

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

时间:2023-02-27 12:39:40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

  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
  
  作者/ 山东毕泗建
  
  [背景篇]
  
  2012年11月5日,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小学600余名学生、300余名家长以及全校教职员工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孝德课”,当主讲老师唐川讲到“感恩父母”时,全场哭成一片。情到深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吴姓女生走上主席台,扑通一声跪下,痛哭流涕地说: “爸爸,我错了,请你原谅我!”
  
  据学校一位老师介绍,该校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缺少父爱和母爱,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心理问题,并养成不良习惯。这次讲座就是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希望他们能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
  
  [质疑篇]
  
  普安乡小学的“孝德课”吸引了媒体好奇的目光。据当时在场的记者描述,这场以“孝德”为核心的报告会,分为“热爱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生命”四部分,主讲人是重庆西部教育促进会的唐川老师。
  
  煽情的音乐配上动人的场景,犹如一颗颗“催泪弹”,在场的人大多被泪水浸湿了眼睛。在“感恩父母”的环节中,唐老师让学生们低下头,想想从小到大父母做过哪些让自己感动的事,自己又做过哪些让父母伤心的事……“你们做过错事吗?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你们想求得父母谅解吗?”唐老师话音刚落,50多名心潮澎湃的小学生走上主席台,那名头扎马尾辫的女生便是其中之一。只有9岁的她脸颊通红,泣不成声,唐老师的“心理疏导”让她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愧疚。有人可能会问:这个9岁的女孩到底犯了什么错?原来,几天前,因一时贪玩,她忘记了父母让她去菜地里摘白菜的“差事”。受到父亲责怪后,她和父亲顶了嘴,父亲一怒之下打了她一耳光。为这事,父女俩一直赌气不说话。听完唐老师的“开导”,这个女孩有一千个一万个“对不起”要向父亲说,于是有了上述那一幕。
  
  小姑娘跪在父亲面前的画面,让很多成年人看罢感觉很不舒服。有网友大呼不解:“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忘了父母的嘱托是常有的事。 (范文网 www.fwsir.com) 为了这点小事儿,便大动肝火,这哪里是女儿的错,分明是父亲的错嘛!”然而,在“感恩教育”的遮蔽下,不管是演讲者还是聆听者,似乎都不愿去触碰这位父亲的“过错”。于是,本该父亲向女儿道歉,反而变成了女儿跪求父亲原谅。
  
  有网友认为这是一场“指鹿为马”、误导孩子的“虚伪表演”;更有评论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样的“感恩教育”变成了“奴化教育”,使孩子不仅没有独立的言行,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语境下,父母被赋予了绝对正确的权威。
  
  一场新时代的“孝德课”,不知不觉被演绎成了“父为子纲”的样板戏,在“父母本位”的宣讲下,孝德变成了不容辩驳的“绝对服从”。
  
  [理性篇]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无可非议,但是,不能把“孝德课”上成“愚孝课”。将全校师生包括家长集中到操场,听某位感恩教育专家演讲,此情此景,像极了一场“真人秀”或者说是行为艺术。舞台是大操场,导演是主讲人,演员是学生、老师和家长,道具是高音喇叭和音响设备。何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何时插播音乐,何时集体鞠躬,何时呼喊口号,何时上演互动节目,都在导演的掌控中。等戏演完了,孩子们的眼泪止住了,家长满意了,学校则宣称,孝德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讲人则躲在幕后数他的讲课费,再就是签名售书和向家长、学生卖光碟。
  
  只可怜那些入世未深的学生,经过主讲人的洗脑后,明白了父母生养了自己,所以父母永远是对的,即便父母没尽到养育责任,经常对自己实行家暴,甚而耽于赌博,好吃懒做,孩子也得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旨意。殊不知,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有独立的个性和追求,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严格地说,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不能一切都由父母包办。
  
  明乎此,我们就能看穿此类名为感恩教育的广场演讲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无条件顺从父母的意愿,也就是被五四先贤批判过的“愚孝”。这样的“孝德课”不开也罢。
  
  中华民族有着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重视孝德教育,确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作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的确应该在孝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重视孝德教育,未必非要如此隆重,如果教师们能将日常的德育工作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其效果应当不亚于这样集中式的“恶补”。故而,笔者以为,学校的孝德教育,还是在课堂上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为好,像这样动辄集中一两千学生的壮观场面,很容易让形式大于内容。
  
  我们都知道,除言传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德育方式,便是身教。诚如那则广受好评的“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所体现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只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做好关于孝德教育的点点滴滴,何愁中华孝德不能传承?
  
  (摘自201 2年11月9日 《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针刺文]
  
  “孝道”不该沦为“表演”
  
  时下,“孝德课”在教育圈里是个时髦的字眼,放眼全国,很多学校都争先恐后地开展这项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无可厚非,但现在流行的感恩教育似乎有些变味儿。
  
  事实上,有些学校平时并不太重视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孝德,而是热衷于在课外搞一些动静大、惹眼球的“演讲式教育”。以普安乡小学的孝德报告会为例, “造势”成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伴随着一声声真情告白、一个个深情拥抱、一次次纵情飙泪……煽情的“孝德课”俨然变成了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有评论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或者“真人秀”。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缜密的规划。“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只能满足一时的情感宣泄,对于长久的孝德教育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网友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有些不以为然, “我们学校也曾有过类似的教育课,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同学纷纷上台反省自己,有个男生甚至背着母亲绕操场跑了一圈。可没过几天,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荒唐的还不止于此,凭借这股势头强劲的孝德风,一些曾经遭人唾弃、发霉的旧风俗也被捡了回来,下跪、磕头、洗脚……这些脱离人们视线多年的旧时文化,如今成了孝德课标签式的“亮丽风景”。2011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广东实验中学为初二学生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家书。当时有一个细节,现场主持人一再激励“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但大家仍然面面相觑,感觉不好意思,最终很多同学只是单膝跪下。校方宣称,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可以传递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此,有人调侃,历经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滋生了久远的“跪文化”,国人不但习惯于跪父母,更习惯于跪官员、跪权力,下跪已然成为“臣服”的代名词。而“五四”先贤们高举反封建大旗,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习惯于匍匐前行的中国人站起来。广东实验中学“反其道而为之”的创意有辱“五四精神”,实在让人捧腹。
  
  有趣的是,广东这厢钟情于早就淡出历史舞台的“下跪”,河南那厢则将更具土腥味儿的磕头视为表达感恩的最高礼节。2007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启动“亲情寒假·感恩父母”活动,并把“给父母磕一个头”当咸了学生的寒假作业。此举引起了年青一代的反感,在很多学生看来,给父母磕头太过时了,还不如为父母分担些家务活来得实在。
  
  当然,除了下跪、磕头这些固定节目外,还有“洗不完的脚”。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个广告的画面就取材于家庭场景,然而,这个私密性很强的孝行,却被一些学校搬到了室外,成为孝德教育的必修课,难怪有人质疑有作秀的味道。2011年5月6日,地处江西偏远山区的德兴市新岗山明德小学校园内热闹非凡,学校组织500余名学生聚集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以示孝心;而上海一所中学甚至给学生颁发洗脚日历卡,每洗一次脚,父母就在卡上签字,这张卡片将在学期末成为评定道德分数的主要依据。
  
  有媒体注意到, 中国的“孝德”演出有悠久的历史,这种闹剧并非今天独有。光绪二年,徽州官府组织数百个良家媳妇给公公洗脚,场面壮观,而情形却相当暧昧和诡异;民国二十五年,山西某地曾闹过一场磕头喜剧,300名守寡贞妇,集体向婆婆磕头,发毒誓效忠亡夫,地方官绅事后还大立贞操牌坊,以表彰那些烈妇的壮举。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贯穿古今。毫无疑问,中国自古就有奉养父母、孝亲敬长、以孝治家的传统,但那些人为制造的“催泪大戏”,却让人不禁长吁短叹:难道孝道文化一定要通过如此张扬的方式来传承吗?答案不言自明。诚如网友所言: “讲孝,是好事。人类区别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能够反哺,产生的效果是人类得以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顺便发展了文化。不过, ‘孝’这名目,一旦上升为某种意识形态,就会演变成仪式和表演,而且是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
  
  [结束语]
  
  催眠之下萌生的感人故事,恐怕很快就会“风干”。教育孩子感恩,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更需要学校一以贯之地润化;不需要矫情,也不需要人为地营造“气场”,否则“孝德课”便会徒有其表,丢了灵魂。

【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相关文章:

孝德的作文11-22

美并不遥远作文02-16

德孝文化标语08-02

孝德之星事迹材料02-11

以礼为美 以仪引德08-13

关于孝的作文:世间大美08-14

德孝文化心得体会08-02

最美孝德家庭事迹材料08-24

德孝文化诗歌朗诵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