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十六 小石潭记 (八年级上)

十六 小石潭记 (八年级上)

时间:2022-08-16 09:57:06 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六 小石潭记 (苏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

【十六 小石潭记 (八年级上)】相关文章:

走近柳宗元补解小石潭——我读《小石潭记》08-19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08-26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4-08

小石潭记导游词08-24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教案08-18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05-22

《小石潭记》的导游词03-07

小石潭记的导游词02-20

小石潭记导游词12-30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