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

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

时间:2022-08-16 06:51:12 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

  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
  
  作者/周晶晶
  
  《七颗钻石》(人教版三下)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语言简洁,情节曲折离奇,有着很深的道德内涵,寄托着作者所追求的完美道德理想,即对世间万物都要报以博大无私的爱,让“善”的光辉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普照人间。那么,托尔斯泰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的呢?要如何“透视”这篇童话的意义呢?本文从文体特点、内容情节、文化意象和作者背景四个方面简析《七颗钻石》的思想内涵。
  
  在童话所建构的幻想世界中,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光芒,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在童话中,勤劳、勇敢、善良、智慧永远是被歌颂的主题,邪恶、懒隋、懦弱也一定会受到谴责和惩罚。《七颗钻石》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充满象征色彩的童话,并且它的主题也没有脱离传统童话的主题——对“善”的赞美。本文最大的象征物,也是全文主题的重要载体,就是“水”。
  
  故事开篇说:“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水在这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就是生命。事实上,故事中的水是一种隐喻物,也是一种文化意象。俄国横跨欧亚两大洲,这个国家在文化上既有东方色彩,也有西方色彩,这就使俄国文学格外的瑰丽和迷人。在东方,老子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东方文化中所提到的大善正是对所有生命的滋养与奉献,水与生命、水与善行紧密连接着。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水”同样是生命之道的象征。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就是“上帝”,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神。第四章中,耶稣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要在他身体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上帝要将“生命的泉水”赐予世人。所以在托尔斯泰的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对水、生命、善行都进行了文化关联。而只有对“水”这一文化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也就是作者对所有生命的关怀,对善行的颂扬。
  
  然而,仅仅理解到这里仍然是不完全的。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层次善行的理解,也就是对“小善”“大善”和“至善”的界定,这种界定就是通过水罐的变化来表现的。小姑娘送水的第一个生命对象是一只小狗,她毫不犹豫地在手掌中倒了一点儿水给小狗舔,小狗欢喜了起来,于是水罐变成了银的;送水的第二个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这也是促使小姑娘出来找水的重要人物,母女之间互相让水时,水罐变成了金的;送水的第三个对象是个不认识的路人,这一次,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巨大的甘泉,万物都得救了,七颗钻石也升上天空化为了星星,照耀人间。不难发现,水罐的变化和送水对象有着很直接的联系。送水给小狗,只需要一点儿水就够了,这样的爱心和善行很多人都会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它的作用和力量终究有限,作者显然也认为这是一种“小善”,因此水罐只变成了银的。把能带来生命存续的水送给母亲,显然比给小狗一点水的善行高了一层,因为此时小姑娘要付出的代价不是手掌中的那一点儿水,而可能是一整罐水,给了母亲自己也许就没有水了,这种对亲人的爱显然是一种大善,因此水罐变成了金的。然而,在作者看来这还不算是人间至善,只有当小姑娘把对母亲的关爱能投注于自己不认识的路人时,水罐里才跳跃出了钻石,升上天空成了星星,普照人间。对万物博大无私的爱才是至善,并且作者认为这种至善才能让所有的生命都得救,人间才能生机盎然。故事结尾处那股巨大的水流似乎是对“上善若水”这一哲理的最好诠释。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相关文章:

简析小学语文中的故事教学08-24

简析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08-20

简析公文处理法规中“一般”的应用08-21

上善若水作文02-19

上善若水悟师德08-20

钻石的作文04-12

上善若水作文9篇02-19

上善若水作文10篇05-31

上善若水作文15篇06-06

上善若水作文(15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