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

时间:2022-08-16 06:50:45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
  
  A 案
  
  肖秋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诗歌的结构。
  
  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初步习得本诗对比与反复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加以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对战争的憎恨及对和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诗歌第1——4节,体会诗句表现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内容
  
  1.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注意“巡弋、不速之客、散落”等词的读音。
  
  2.明特点。指导学生静静地读诗歌,尝试发现诗歌在写法上藏着的秘诀。(引导归纳:反复与对比。)
  
  3.生质疑。小结学生质疑。(预设:“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重复出现四次?是什么改变着美好的自然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并正确朗读的前提下,静静地读诗歌语言,发现诗歌写法秘诀,直指诗歌的表现形式并质疑,开门见山。】
  
  二、享受春天的美好
  
  1.语言中享受美。
  
  (1)指名学生用诗歌中的词语填空。
  
  ( )的大海( )的沙漠( )的夜空 ( )的草地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词感知节奏。)
  
  (2)找出有以上词语的诗句,朗读想象,感知春天的美好。
  
  2.用感官享受美。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自然界中的色彩的词语想象画面,从语言的美,到利用视频形成自然界美丽景色对学生的感官冲击,学生完全沉浸并陶醉其中。当一阵枪炮声让美景转瞬消逝时,学生感官上再次受到冲突。】
  
  三、感悟战争的残酷
  
  1.学生朗读诗句,感知战争的残酷。
  
  指生找出第l—4节诗中描写战争画面的句子,相机理解“不速之客”。
  
  2.指生解疑。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何重复出现四次?理解反复写法的作用。
  
  3.师生合作朗读第1——4节,感受战争带来的不安宁。
  
  4.课外图片拓展,感受战争的残酷。
  
  5.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小节诗,朗读交流。
  
  【设计意图:集中学习描写战争的句子,让学生在诗句中感知战争带来的不安宁。图片的拓展再次揪人心肺,学生从中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此时,课前疑问的解决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尝试运用对比写法来练笔也会是信手拈来。】
  
  四、祈盼和平安宁
  
  1.指生朗读,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我们祈盼什么”。
  
  (板书:课桌教室鲜花)
  
  2.指生朗读,再次质疑“祈盼内容的写法”并让学生解决,感知和平的重要性。
  
  3.集体配乐朗读。
  
  4.结课。
  
  (作者单位:浙江安吉县递铺镇第三小学)
  
  B案
  
  傅世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感受并领悟强烈表达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到热爱和平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高洪波的一首小诗。(齐读课题)
  
  师:在美丽的春天,我们欣赏绚丽的春色,无忧无虑地游戏、玩耍。可是,同学们,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快乐和温暖,我们走进小诗去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苦难”
  
  师:课前预习都读懂了什么?
  
  (因为战争,大自然的安宁被打破了。同学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觉得战争离我们非常遥远,可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家、很多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坦克、大炮、地雷和炸弹,他们的生命时时遭受着死亡的威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的情景。)
  
  师:读懂了诗的内容,你还读懂了什么?这首诗的表达形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相似,每一小节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对比着写,最后一句发出疑问。)
  
  师:读懂了这么多,还有问题吗?
  
  (为什么前四节的前四句要对比着写?为什么要四次重复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深入学习小诗。读了诗,我们看到战争肆无忌惮地侵害着我们的家园。那么诗的哪几小节具体描写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安宁呢?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先了解学生预习之后已知的和未知的,使教师在后续环节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地进一步引导、启发乃至纠正、补充和阐发,从而真正使教师的“讲”成为学生所需。】
  
  三、想象研读“苦涩”
  
  1.师(出示第1小节):(语文教案 www.fwsir.com)请大家反复读读,边读边想:读了这一小节,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
  
  师:如果你们就是海鸥,你们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把你们的快乐、幸福融入文字,读读第一小节的前两句。
  
  师: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安详的画面啊!可现在,战舰和水雷这些不速之客闯入了。“不速之客”就是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这儿的“速”表示“邀请”,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速度的“速”的意思不同。
  
  师:它们不清自来。看到自己的家园被搅得不得安宁,你想对战舰和水雷说……可你们并没有说这些,千言万语只浓缩成了这一小节的最后一句——(齐读)“这究竟是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家园被毁了,你的心情变得……把你们的伤心、难过、愤怒融入到这一小节的最后三行文字中,读一读。千般悲伤、万分愤怒都融合在了这三行文字中。一起读。
  
  师:当我们再想起原先快乐的生活,我们的心情愈发沉痛。请你读第1小节。(指名读,齐读。)
  
  师:第1小节总共只有37个字,我们却看到了两个对比强烈的画面,也使我们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你现在知道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吗?(更加突出强调战争给海鸥等大自然的生灵带来的伤害)这就是诗的语言,精练却充满想象,简洁而富有情感。
  
  师:这样的对比,这样的变化,在第2——4小节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4小节,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小节反复读读,也像刚才读第一小节那样,边读边想: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字,有感情地读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每一小节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学生想象画面体验角色,真正融入到诗所带给我们的情景中。】
  
  四、比较品评“反复”
  
  师:从茫茫的大海到辽阔的沙漠,从天上的夜空到地上的草坪,无处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无处不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争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又一幅沉痛的画面——(齐读)这就是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我们都知道文章语言要简练,尤其是诗,篇幅短小,更要惜字如金,为什么要反复四次出现这样的追问呢?(出示:只有前四句的四小节诗)
  
  师:原来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传达的是诗人对战争的困惑、厌恶甚至是抗议。另外,在每一节的最后用同样的句子,读起来会更有节奏,更有韵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节奏以及诗人要传达的对战争的憎恨。(每一小组分别读每小节的前四句,全班一起读每小节的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一语句的重复是本诗非常鲜明的一个语言现象,体会诗人在反复追问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此环节借助比较,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控诉与抗议,使语言的魅力在比较中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较中熠熠生辉。】
  
  五、诵读感悟“祈盼”
  
  1.师:在这儿,诗人四次用同样的问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那在第5小节,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的呢?请默读第5小节,找找最打动你的语句,画下来,并写出你的感受。
  
  2.交流。
  
  (1)“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连用两个“我们”,使我们的期望更加强烈。
  
  (2)“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这是一种强烈的期盼,期盼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享受春天的安宁与祥和。
  
  (3)“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为什么要这样对课桌、教室进行补充说明,而不是直接这样表达呢?(出示)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师:平稳的课桌,洁白的教室,这是我们读书最起码的条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可是,对于战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珍贵啊。
  
  师(出示图片):在战争中,炸弹遍地开花,数不清的孩子无家可归,数不清的孩子要承受身体的伤痛。男孩子们多数沦为童兵,被迫拿起与年龄毫不相称的武器。即使有些孩子可以读书,可他们的教室却这样破烂不堪。孩子们的眼睛里没有快乐,没有希望,只有迷惘的泪水,痛苦的泪水……
  
  (指名读)看着这一双双充满泪水的眼睛,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一
  
  (指名读)看着这一双双诉说着伤害的眼睛,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一
  
  (齐读)看着这一双双诉说着苦难的眼睛,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一
  
  【设计意图:在句子的比较品评中,体会“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这种反复强调,以“小”(要求小)衬“强”(愿望强)的写法,使语文教学不仅关注内容的理解,更关注言语的习得。同时也在比较中促使学生感悟到“和平高于一切”,激发学生在同情和怜悯中倍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能在鲜花中读书和享受快乐的春光,能在绿茵场上踢一场足球,是多么幸运和来之不易。】
  
  六、抒写总结“祈盼”
  
  师:善良的同学们,对战火中的孩子们,对诗人在1——3小节写到的战火中的海鸥、蜥蜴、甲虫以及星星、月亮等,你还希望他们拥有什么呢?(可以是他们失去的美丽家园,也可以是他们失去的快乐生活等。)请你模仿第5小节写一写,注意用词的重复,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如果你不愿意写希望,你也可以模仿第1——4小节写写战争给大自然的其他事物带来的伤害。(出示)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一(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这究竟是为什么?
  
  (交流)
  
  师:我想这是你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更是世界上所有渴望幸福和平的人的愿望。让我们一起再回到1991年的海湾战场,一起祈盼。齐读整首诗。
  
  师:有了你们这些美好的祈盼,我相信这些处于战火中的孩子和海鸥、蜥蜴、甲虫等一切大自然的生灵,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享受永久的和平。(板书:享受和平)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内容应以语言运用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引领学生理解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四次追问以及第5小节反复强调这一言语秘妙之后,设计两个仿写片段,以达一石二鸟之功效:既是升华学生情感的必要步骤,又是文章反复强调以表达强烈情感这一语言现象的迁移运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小学)
  
  A、B案对比评析
  
  汪 潮
  
  1.从教学目标看,肖秋萍老师确定为三个:一是了解诗歌的结构,二是学习“对比、反复”的表现手法,三是有感情朗读诗歌。傅世玉老师确定为三个:一是了解诗的内容,二是学习“反复”的表达方法,三是有感情朗读诗歌。两位老师都注意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教学,但肖老师还强化了诗歌的结构形式,这对诗歌教学是更有意义的。
  
  2.从教学结构看,肖老师的课堂板块是:整体感知一享受春天美好一感悟战争残酷一祈盼和平安宁。傅老师的课堂板块是:整体感知“苦难”一想象研读“苦涩”一比较品评“反复”一诵读感悟“祈盼”。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关注了“春天美好”和“战争残酷”的对比学习。建议诗歌教学的重要策略是多整合少分析。
  
  3.从教学重点看,肖老师把重点放在前四小节,而傅老师把重点放在最后一小节。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前者是“战争”,后者是“和平”。从本篇诗歌教学的理念看,应通过对“战争”残酷的感受,倍感“和平”的珍贵。因此,聚焦“战争”是上策。
  
  4.从教学特色看,肖老师的课以训练为主,傅老师的课以感悟为主。我们应倡导以诗的方式教诗,例如:可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格式相近、押韵节奏、语言简短、形象感人、对比反复、强调重点等方面进行教学。
  
  5.从理解诗意看,肖老师的做法是:借助画面理解、相机理解等。傅老师除了借助画面理解外,还创设“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建议再补充《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对课题也可进一步分解。课题有二层意思:一是“享受春天”,二是“和我们一起”。
  
  6.从诗的语言学习看,肖老师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训练项目:
  
  (1)词组:( )的( )。(2)格式:……本来……可是……(3)反复句:这究竟是为什么?(4)补充说明法:平稳的课桌,洁白的教室。(5)写话:……本来……可是……
  
  傅老师安排了三项训练:
  
  (1)反复句:这究竟是为什么?(2)补充说明法:平稳的课桌,洁白的教室。(3)仿写最后一小节。
  
  要注意,教学重点要从诗的内容为主转向诗的表达形式为主。还可教学理解诗最后的省略号。
  
  7.从诗的朗读看,肖老师的课中有配乐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傅老师安排了配乐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建议安排诗歌背诵比赛。
  
  8.从诗的意境看,肖老师紧扣反复句“这究竟是为什么?”感悟意境。傅老师则是在朗读、品评、想象中让学生渐入意境。建议紧扣反复句教学,其好处:一是把本课的情感基调定为“战争”。在感悟战争残酷中体会和平安宁的必要性,不空谈、高淡、泛淡“和平”。二是进行了语言性和人文性的整合:既是重复的语言表达方式,又是对问题的人文思考。三是体现了“诗味”:意境贵在感悟而不宜直言。据此,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修改课题,把题目改为“这究竟是为什么”。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案例与评析】相关文章: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精选3篇)08-22

《狮子和鹿》教学案例与评析 -B案及A、B案对比评析04-27

《认识小数》案例评析08-18

以生为本 以练为本--点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04-10

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06-06

享受春天的诗歌08-23

享受春天作文03-03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08-23

让我们享受孤独作文05-05

上学路上教学设计及评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