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时间:2022-08-16 09:49:35 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三    峡
【教学构想】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打算用“美”吸引学生,和他们共同去感受语句的音韵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如果学生能感知到这些美,就一定会陶醉其中,被其浸染,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去揽胜。
    要实现这些构想,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优美。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开始、小结或者与下个步骤的衔接、过渡处,我都设计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引导语,力求在准确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为课堂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氛围;在品味字词的锤炼、品析写景的方法时,我也尽可能的运用四字词语和排比、对偶等修辞句式使我的语言更接近文章语言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美”感的获得主要还得通过“感”:感知、感受、感悟。而“感”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读”。因此,读成为了我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方法。
    文章短小,如果走马观花,仅从大处着眼,则难得其中三昧。因此,文中的美还需从小处人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具体的字、词、句、段的品析上,这个环节要舍得花时间,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应充分鼓励,学生肤浅浮泛的理解应给予引导,学生空洞偏离的分析应予以纠正。
    美文自然应美读、美教,让学生获得美感,带着这样的收获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一些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部分内容的理解和个别特殊句式的掌握。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国第一大河是——?(长江)
    2.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
    3.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由两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导语,开门见山,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本文所写内容的地理位置、作者及.写作年代,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课文的相关资料。)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
    (这是对课文的初读,只在准确层面上提出要求。)
    二、读课文
    1.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作者用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注意节奏、语调。
    2.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二读,要求由准确上升到流畅和优美。教师的解重在强调本文语言的特点是具有音乐美感,而示范则是让学生明白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布置学生朗读时,教师就提出了对节奏和语调的具体要求。)
    3.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
    (这一环节是对二读朗读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因此最好选择四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展示他们的特长。如果中等水平的学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这个环节就需要再多给点时间反复读,方法可以是教师的指导读,也可以是学生的互助读。总之,要大多数学生达到标高,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4.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懂。同桌互相翻译,有疑难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举手提出。
    (这一次读的目的是理解内容,比较适合通过默读进行。浅易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还有解决不了的,留待全班探讨。)
  5.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即“自非亭午,不见曦月”、“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了一句,精简了字词,保持了原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或”、“有时”都表明情况极为特殊,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行船者是冒着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险,从而具体表明了夏水之疾。)
  6.教师补充学生的疏漏。
  (学生在全班提出的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只是给予提示。上面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句式的,具有规律性,教师可举一,让学生反三;另一个则涉及历史背景,可由教师讲解。这两个问题对文章的理解都很重要,学生如果没能提出来,则需要教师补充。)
    三、理结构
    1.本文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精练优美,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北魏生产力极为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郦道元到三峡实地考察,且观察四时的变化,大到山水,小到草木无不涉及,绝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  “尺幅之内,气象万千”,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第l自然段总写了三峡的山势,其余3自然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板书文章结构)。
    3.对层次的安排有没有什么疑问?
    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明确: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同时,第1自然段写山势为这一自然段写水势埋下了伏笔——险峻的山峡造就了江水的湍急,因此先写夏季也使前后文衔接紧密。
    (这一次的读也是理解性的读,目的是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这样安排结构的匠心所在。)
    第二课时
    一、析角度、知方法、品语言
    那么三峡的山势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l自然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山势的特点,并从文中找出你得出看法的依据。
    1.连绵不断,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可以看出来。(翻译)
    2.高耸人云,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可以看出来。(翻译)
    3.教师对第1自然段中最后一句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
    (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景象,如果说前两句是正面描绘,那么这一句就是侧面烘托,它进一步说明了三峡的山势是连绵不断、高耸人云的。)
    (板书:连绵不断、高耸人云)
    齐读第l自然段。
    4.在座的同学中可能有不少人游览过三峡的风光,老师也曾经两度游历,那连绵不绝的群山,耸人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确实如作者所写,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雄峻壮美的山势。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赏析文章的后3自然段。
    1.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自由读)
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势凶猛。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翻译)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其余几句起什么作用呢?
    讨论后明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一个生动的特例,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迅疾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
    (板书:水势凶猛)
    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这几句,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描写的生动形象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首诗,那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哪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是不是一味从大处着笔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提示:描写角度、手法、炼字。)(自由读)
   &nbs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相关文章: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4-08

鄂教版语文《创造学思想录》教案08-26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03-26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5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5-15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4-02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3-12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09-18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8-20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一》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