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6 21:44:59 志华 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赠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席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

  (2)重音;

  (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略

  名句辨析:

  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

  【补充1】

  l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l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l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l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l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诗豪”(语文书P56)。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书: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 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

  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 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 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全文生重点词句及大意。情感升华: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可与人言无二三。遇到挫折后,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叹息抱怨,而是勇敢豁达地继续生活下去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唱和

  颔联 用典

  颈联 达观

  尾联 振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8

  一、理解性填空:

  1、诗中运用典故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诗中点明酬赠题意,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描述: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艘沉下的船只,在它的旁边,千帆竞发,有很多船相继从此驶过;在一棵枯败的树前,万木葱郁,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

  2、赏析: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来比喻在他被贬居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客观上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三、前四句的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后四句昂扬慷慨。

  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二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教师导学: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

  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三、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3、思考: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后三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教师导学:

  一、《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三、《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内容和意境。

  3.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主题。

  2. 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诗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赏析: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反思诗歌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展示杜甫的生平、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诗歌赏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解读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赏析的质量。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读后感、诗歌赏析等,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和个人感悟。

  3. 学习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反应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08-16

观众席上的嘲笑声02-26

《赠刘景文》的教学设计08-15

怎 么 见 上 帝?08-12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08-17

被告席上的记者╠╠新闻侵权论08-11

《扁鹊见蔡桓公》 设计08-16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03-18

《地球上大气》知识难点的教学设计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