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

时间:2022-08-16 11:54:38 初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河颂》教学实录

《黄河颂》教学实录1

《黄河颂》教学实录


点击浏览该文件

《黄河颂》教学实录2

  【教学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孩子们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是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

  ⑵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师:

  ⑴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⑵准备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

  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二、感性认识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

  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感悟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通读全文,是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师: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生举手)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来读?谁来试试?

  生:“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生举手要求补充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刚才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了哪个词?

  生:劈!

  (师指导朗读、齐读)

  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读)

  生: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名读,生读得舒缓、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师:好一个舒缓深沉之情!

  师:第二个“啊!黄河!”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不等老师问个为什么,他就直接说了: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师:你还能为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吗?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点韵味。生鼓掌鼓励)

  (第三个“啊!黄河!”还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来了。其中一个学生以饱满激动的感情读完了第三个直接赞颂黄河的内容。他的理由是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认为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师及时表扬了他)

  师:下面我们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河雄伟壮观的风采,感受了诗人笔下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必要时可请老师帮助指导。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习《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习。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但我还是感到遗憾: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进。

《黄河颂》教学实录3

  执教:李昌翠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歌曲《黄河颂》,板书学习目标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生:首先要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师: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

  生: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生:感情要深沉、悲壮。

  生: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付玉霞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师朗读课文)

  师: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出示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师:把你读懂的和没有读懂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你这个小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说,别人说过的你可以不重复。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的特征。我们没有读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他们读懂了几个雄壮豪迈的词!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师:很好!能够抓住文题来领会内容。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本诗是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我们不懂的是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

  师:哦,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它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黄河颂》教学实录4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黄河的历史,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识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中国现在的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和西安、洛阳和郑州、安阳和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能体现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这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城,舜之都为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具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

  师: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师: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

  (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出来?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你与老师真是不谋而合。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的见解。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

  (生示范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能再读一下吗?

  (生再次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

  (由一、二、三小组读,四组的同学评一评)

  生:我觉得二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

  (该生再读,同学们自觉地鼓掌)

  生:三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富有轻重缓急。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

  生(齐):好。

  师: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

  (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屏幕出示话题)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师:你们很好地把握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没有同学能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谈一谈?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在中华儿女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你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的勇不可挡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与飞跃。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合在了一起。

  师:你比诗人站得更高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生: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师: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表达了要以它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廷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

  (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下课

《黄河颂》教学实录5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

  生:好!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

  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若换成说说听歌之后的感受,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提问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内容之后才能悟出的,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就直接进入文本内核去谈感情,可能有点“浮躁”吧!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

  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

  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怎么概括内容呢?这个问题学生3还没有表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来发表意见。在我看来,应当让这个学生充分表述其观点,以免伤了他的“心”。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对朗诵词教学的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他们能不能“思考”出朗诵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

  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

  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很好,请坐。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

  生:民族精神。

  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

  (生齐读朗诵词)

  三峡桥夫点评:精彩!学生4对朗诵词所起作用的分析是那么地精辟明晰!她的这一分析是她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是她与文本、与教师展示对话的结果,是她灵动思考的表现。老师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及时地总结,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到读诗的方法上来,使“授之以渔”的工作显于无形。这样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浏览,大略地看,是一种粗读。读,是要花一定时间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看完,老师就让学生发表意见,太仓促了些,有点“马未走却已观花”的感觉。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

  ,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生5:气势磅礴。

  师:气势磅礴,对吧!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很好。请坐。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有没有同学?好,请你!

  生6(诵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读得很用心,很动情!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好,还是请你说!

  生7:我觉得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

  师:动词上面?这些动词都是在描绘什么?

  生7: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

  师:那种动态,很好!请坐!那具体来说说!咱们?哪些动词?我们怎么来读?有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学生自读)

  师:好,我来想请同学说一说,哪些词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把它读好!好,请你说!

  生8:有“奔向东南”的“奔”。

  师:奔向东南,要读出什么感觉?

  生8:读出──

  师:这种黄河水是什么状态呀!

  生8:流动的。

  师:流动的,而且是怎么流?

  生8:飞速地。

  师:飞速地流,一泻千里地流。让我们读的时候,这个“奔”字,这一句诗就应当读出,读得怎么呀?

  生:要快一点。

  师:哦,对了,要读得快一点,是吧!好,你来试一下!

  生8(快速地):奔向东南!

  师:奔向东南,要用力!“奔”字要读好,还有哪个字呢?好,你接着说!

  生8:还有“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师:“掀起万丈狂澜”的“掀”,怎么读呢?

  生8(高声地):掀起万丈狂澜!

  师:哦!“掀”是一个?

  生:动词。

  师:动词,而且掀的状态是掀起了万丈狂澜,表现了水势的什么?

  生:高。

  师:浩大!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怎样?惊涛澎湃——

  生(齐):掀起万丈狂澜!

  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好,请你说。

  生9:我认为还有“望黄河滚滚”的“望”。

  师:“望”要读好。

  生9:应该拖长一点。因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

  师:作者站在高山上面来看。望远,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景象啊?

  生:非常地磅礴。

  师:哦,非常地磅礴。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的.,应当怎样?适当地延长一点,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来,试一下这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

  师生(齐):望黄河滚滚。

  师:很好!望黄河滚滚。很好,还有没有关键词?请你说。

  生10: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师:太好了。这句表现的是黄河的什么状态呀!

  生:宛转?

  师:九曲连环。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是不是?来,试一下。浊流宛转──

  生(齐):结成九曲连环。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生:关键词)关键词、句,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诗读一读。注意,读好关键词。“我站在”预备,起!

  生(齐):我站在……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劈成,劈应当是什么感觉?

  生:用力,干脆。

  师:呵,对!干脆!劈成南北两面!对吧!把中原大地劈成──

  师生(齐):南北两面。

  三峡桥夫点评:如何读出诗之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充分地尊重,对话也体现出平等原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奔”、“掀”、“望”、“劈”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与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与文本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和语用经验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音,笔者注)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11:有“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赞颂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师:哦,历史的贡献。那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你们认为,在情感的浓缩上最有作用的(诗句)是?好,你说!

  生12:我认为,应该是“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不是。

  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好,开始!

  (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好,请你说!

  生13:我认为不是的。“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描写黄河对中国的──

  师:哪里?

  生13:是第一个“啊,黄河!”。

  师:第一个“啊,黄河!”对吧?

  生13: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应该把第三个“啊,黄河!”读得非常地、好像是非常地敬佩似的。

  师:感情到这里达到了一种巅峰、高潮,对吧。我们在这里,感情就要处理地非常地到位,好!她发表了她的观点,还有没有同学来阐释一下你的感觉。好,请你说!

  生14:我认为三个“啊,黄河!”也不能读成一样地感情,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师:深情一些,对吧?

  生14: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师:像个巨人!哦!

  生14: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师:赞美之情达到了顶峰。那,我想请同学,三个同学来试一试。刚才我们同学们体会了……你,能不能来三个同学把这三段读出来?第一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第二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读。第三段呢?“啊,黄河!”好,请你读。那这样,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能不能读出变化。

  生15: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16: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生17: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请坐,三个同学。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诗歌教学,读为首要。师生对三节“啊,黄河!”内容的学习正是通过读──这一首要的语用行为来实施:有整体感知式地读,有选点突破式地读,有老师、学生个体的范读,有学生间的合作读,有师生赏读,有学生个人悟读……读出了诗之韵、读出了诗之情、读出了诗之美。其间,学生的参与也是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我们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诗意地解读着文本。他们个性化地理解(发言、朗读等)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学生对在读诗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应如何把握其情感所做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他们在读诗时对情感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这就是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式课堂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灵动教学!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好,请你说!

  生18:我认为要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才能读好!

  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对吧!很好,这是一条好经验!还有没有,请你说。

  生19:我觉得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师:哦。还要揣摩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怎么样啊?放进去,对吧!很好,请你说。

  生20: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或者是介词。

  师:关键的词,无论它是哪种类型的词?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平时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除了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要读好关键词,要理解,要投入情感,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十分必要。老师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生搬到课堂灌输给学生让其接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的作用将是何等地巨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生21:我们可以在后面布置背景。

  师:在朗诵的后面布置背景,这样可以?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什么呀?把朗诵诗歌的环境布置好,这是一个好主意!好,后面那位女生!对,就是你!

  生22:还可以在朗诵时配上音乐。

  师:噢?还可以配上音乐!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朗诵更有什么呀?对,气氛!好,你来说!

  生23: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师:还可以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是吧,还有没有?好,你来说。

  生24:还可以做手势。

  师:还可以做手势,就是要干什么呀?是不是自由乱做呢?应当随着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吧!还可以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哎呀,同学们的方法还挺多的。那咱们这样,你们来试一下。等会儿,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能把我们刚才所运用到的方法运用好!自己来组合,咱们现场组合,你认为要分角色跟同学、同伴互助的,这时候我们就组合。然后,我们等会儿就请同学来表演。好,开始!

  (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

  三峡桥夫点评:小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但关键是这种学习一定要给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从课堂上的表象来看,学生还未来得及分角色读完一遍就早早收场,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样子式的小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找自己的同伴,小组一块进行了合作。咱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个小组)想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好,你们这组先来,好不好?你们是怎么组合的?

  生:我们是分角色朗读的。

  师:好,分角色朗读。请!

  (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毕。)

  师:怎么样啊?(学生鼓掌)那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合作的经验。那这样,全班来一次大合作,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分一下角色。老师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出情感。黄河颂,光……

  生25: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围绕“在诗歌朗诵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运用“手段”来看,能用于课堂当堂操作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范围的),可能仅有分角色朗读了。而分角色朗读是读法中的一种,给朗读配乐、布景、加入肢体动作甚至伴舞等才是别样的手段呢。

  师:很好,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这就是《黄河颂》。它只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吗?

  生:想!

  三峡桥夫点评: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种聚会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教学应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学习场中去,使后继性学习成为不断衍生的生命活动。在这里,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掌握学习方法,走出课堂去学语文,了解更多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这些道理。老师这样“抛砖”,学生自然便会引得“玉”来。

  师:那咱们今天的课呢,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黄河大合唱》,去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气魄。当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读诗、了解《黄河大合唱》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学着给它每一段歌词都加上一点朗诵词,以增强我们的读书效果。呵,那怎么加朗诵词,朗诵词有什么作用,还记不记得?

  三峡桥夫点评:对《黄河颂》的学习,在方法性知识的迁移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添加朗诵词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这样做又可能应了部分专家所批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了就要用”,使语文教学有功利化的趋向。但我看来,这种训练是必须而且对路的。我是同意吕渭源先生观点的,知识可以分为知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对于知识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积累;而对于方法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历练。积累的知识不一定当堂就用,当属学以致用;而方法技巧性知识则要通过历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了就要用,当堂训练十分有必要。仿写是方法性知识,可以“学了就要用”,所以,华老师要求学生现场创作朗诵词,这是很对路的。

  生:记得。

  师:那咱们今天就来个现场创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章《保卫黄河》。同学们来听一听,来一个即兴创作,看同学们能不能马上给它填上朗诵词。如有会唱的同学,因为这首歌非常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点击课件,播放《保卫黄河》。师提醒:边听边感受,想一想如何创作朗诵词。)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来,好,后面那位男同学,你先来说。

  生26:五千年来,你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我们会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

  师(笑):我们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他是这样来理解保卫黄河的,有个性!好,你来!

  生27:啊,朋友!黄河正在怒吼!它正以它英雄的气魄在咆哮!它跃过昆仑山脉,流过黄土高原。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她(的朗诵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歌词里头的一些重点给它引用、引录出来,对吧!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好,你说!

  生28:日本现在正在侵略中国,现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我们用歌声来鼓舞人们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他(的朗诵词)也有一个特点。点明了这首歌词,它要……创作的当时的一个背景。面对日寇的入侵,我们怎么拿起刀枪来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好,请你来说!

  生29:起来吧,每一个华夏子民。中国正处在亡国的危急时刻,让我们提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全中国!

  师:嗯,感情抒发得很自然。非常不错啊,同学们的创作!看来呢,我们在写朗诵词的时候,要把歌词本身的内容理解,还要能够提炼出精华的内容,把我们的情感放进去。不错!我们来看看原作的朗诵词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生(齐):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象猪羊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峡桥夫点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仿写有什么要求,如何仿写朗诵词,在仿写时应注意些什么……这些,老师在对学生的仿写结果进行评价时,坚持了正面引导,这样做好!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什么呀?(生:方法。)哦,方法。而且还现场创作了一段朗诵词。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黄河颂》教学实录6

  片段一:

  课前,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观看相关黄河的声片视频。上课伊始,由班内负责本课的预习组长组织学生完成“预习展示”内容,目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掌握字词情况和了解本文的作者与背景。

  师:谈谈听《保卫黄河》歌曲后以及看到黄河图片后的感受?

  生: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师:出示课题,亮出学习目标:1。激情诵读,读出气势;2。深情体味,读出感情。要求结合内容试读,怎么把刚才谈到对黄河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朗读的,有边读边交流的,有注音释词的,课一开始就把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班里共9组,有8组学生陆续举手试读)。

  师:听读后依你的理解与思考谈谈怎么样去读?

  生:有些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生:动词重读“掀”“劈”“奔”……

  师:(小组交流)依据学习目标,依据文章内容,畅谈诵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该在诵读时注意什么?诵读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1:重读朗诵词部分,质疑“啊”字不知怎么读?

  生2: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全部内容都大声的读。(师问其感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读的太费气力了。呵呵……)

  生3:我想点评:朗读时不能一味地用同一声调语气去读,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除了抑扬顿挫调整合理外,刚才把九曲连环中的“曲”读成三声。

  读准字音很关键。

  生5:我觉得“望”字不该重读,但应拉长。因为这里是远望,所以要将“望”字的读音拉长一些。“奔”向东南的“奔”应该读的急一些,(急促)因为是“奔”可以感受到黄河急流与气势,(师补充:若换成“流向东南”一定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6:不能因要读出气势,语速都快反而听不出感觉,所以我们认为诵读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读通顺,声音洪亮,读正确,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同桌起立补充也要注意抑扬顿挫。

  师板书:字正腔圆,轻重缓急。

  (课后校内工作坊成员张晓玲老师评价说:这个环节由学生评价到老师精准板书,强调朗读要求。龙艳老师评价:朗读指导到位,王亚丽老师:重朗读巧渗透,蔡华丽老师:老师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师回头指着课件显示的学习目标激情诵读;读出气势,要求班内各小组开展诵读展示,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多种形式朗诵方式:

  人员数量搭配——二人、三人、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组合,给予奖励。

  学生在激励中,各小组长活跃起来,开始组织本组成员筹划朗读方案,纷纷举手,有的同学干脆在别的组找搭档,甚至读完一组,下一组还要PK。文本承载的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在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

  师讲解: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请结合背景材料(链接在PPT)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片段二:

  师: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同学们获得了启发,那么有什么困惑不解吗?

  生:朗诵词中“啊”的读法不解。

  歌词中三个“啊”的读法区别。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带着疑惑看着老师)。

  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感受,教室里安静极了,唯能感受大家期待的诵读最高境界是什么?他们一定在听读中,观看中,体味中寻找答案。

  生1:三个“啊”的读法在视频中显得很深沉,为什么?

  师让大家讨论找出相关修辞进行讨论。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生2:黄河是母亲,面对母亲唱出颂歌这种情感当然要深沉。

  生3:赞美黄河像巨人,读的要坚定。

  生4:赞美黄河拥有民族精神读得更激昂——师补充,这样诵才有“颂”的味道。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读出韵味,这是教参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就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片段三:

  师出示课件:诗歌里写道“把中原大地,劈成南边两面”,请小组交流“劈”字的妙处,用下边句式联系全文内容说话:

  好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

  让我听到,

  让我感到!

  语文课训练学生听说写的素养,才是回归本真的语文——曹公奇

  整堂课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生1:

  一个“劈“字让我看到九曲连环的形状。

  听到惊涛澎湃的气势。

  感到不可抵挡的力量。

  生2:

  让我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

  听到的是黄河水带着雷电风雨带着不屈的精神。

  感到黄河奔涌向前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风景。

  生3:

  让我感到伟大是力量。

  让我感到黄河缔造的博大。

  让我感到有黄河的“劈”就有华夏儿女决不让列强欺辱的斗志。

  (工作坊成员秦竹霞评价:以“情”为魂,从心灵发出感情,课堂的情感美、音乐美、力量美铸成时代战斗的号角,以读为主线,由形悟神,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师追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的`“筑”,它来自一砖一瓦,是一层层叠加,那么民族的屏障是用什么铸成?

  生1:是用伟大坚强铸成民族屏障。

  生2:是用坚不可摧铸成民族屏障。

  生3:是中国人的骨气、手挽手的血肉之躯,拳拳爱国心铸成民族屏障。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从诗歌关键字词“劈”“筑”多角度解读文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以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依托进行语文教学字词导读的尝试,师生共同发掘语文之美。)

  学生的回答与书写(直接板书)让我想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写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啊,我们不缺有民族气节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是、的魂灵!

  《诗经》里说:“忧心如醒,谁秉国成。”辛亥革命家徐锡麟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女作家冰心说:“我们都热爱我们可爱的祖国,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

  这些朴素的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浩如烟海的语言宝库中人散发着清香,是因为它们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爱国、爱民族,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使人读起来情绪情绪慷慨激昂,黄河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今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通过这样的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今天十几亿中国人铸就了华夏灵魂!自豪我是中国人,就让我们大声的唱起黄河的赞歌吧:

  全体起立用“字正腔圆”“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的方法高速诵读全文,在读中再次感受黄河的气魄。

  下课。

《黄河颂》教学实录7

  一、导入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历史,奠定情感背景

  1、课前,大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有关黄河的知识。下面,一二组为一组,三四组为一组,我们以小组竞说的形式来“话说黄河”,看看哪组同学对黄河了解得最丰富。

  ①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②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③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④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⑤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2、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次感受到了黄河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让我们轻松片刻,去欣赏黄河的秀丽风光。

  三、吟读黄河颂歌,感受赞美之情

  1、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将旁批的内容说给你的同桌听,试着读一读。并听听同桌的意见。(生互动交流)

  3、哪位同学愿意将你的心得和大家共同交流?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有没有人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4、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第四组的同学点评,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5、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都被大家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我和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四、品味黄河精神,深入理解主旨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你能说几条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2.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族的发展与腾飞。

  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在一起。 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回首中华历史,几经沉浮,荣辱跌宕,就像这黄河,自天而来,九曲绵延,滔滔而歌。尤其是我们的近代史,曾经是山河破碎国人悲歌,曾经是几度血泪,万事蹉跎,甚至被戴上了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病夫啊!但是黄河不服,黄河不屈,而今鸟巢北京奥运,世博会,等等这就够了吗?这就够了吗?错,是远远不够。比如今天我们还是中国制造,何时才是中国创造?能不能实现?再说一遍,能不能实现?好,那我们最后就以全新的信念来诠释那个时代的歌曲,全班高唱《保卫黄河》!

《黄河颂》教学实录8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黄河颂》教学实录9

  (一)生字词

  师:听了歌,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什么作者的什么情感啊?(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很好,那下面呢,让我们带着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生齐读)

  师:同学们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呢?(没有感情,没有节奏)

  师:好,暂时读不好没关系,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读的更好的,那么首先呢,也是最基本的,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生字词(点击课件,显示生字词,领读识记)

  澎湃(péng pài ) 高山之巅(diān) 狂澜( lán )

  浊流( zhuó ) 屏障( zhàng ) 九曲( qū )

  (二)理解标题,“颂”为重点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首先请大家看看本课的标题——《黄河颂》,这三个字,同学们觉得哪一个字是重点呢?(颂)

  师:黄河颂,也就是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精彩朗诵。(点击课件,播放朗诵视频)

  (三)理解“朗诵词”

  师:我们在听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朗诵词)

  师: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教师范读朗诵词)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总起和提示的作用。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是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加强语气。)

  (四)歌词

  (1)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第一小节,也就是从“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什么呢?(“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是在描绘黄河的气势磅礴。

  师:这一小节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等等。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指名读)

  师:(简单点评)好,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动词都在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

  师:那么有哪些动词呢?我们一起找出来(“望黄河滚滚”的“望”、“奔向东南”的“奔”、“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师:那除了这几个动词还有没有其他关键词呢?(“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分句齐读)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关键词)那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一节齐读一遍。(全体齐读)

  (2)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诗句是哪一句呢?(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不是)

  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开始! (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 (不是,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要激昂!)

  师:老师想请三个同学来试一试。(指三名同学分读)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生齐读)

  (3)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融进自己的感情。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师:那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师: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问题探究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师:同学们,解决了字音,理解了诗意,把握了重点的字词,学习了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之后,我相信大家一定想试一试自己的朗读有没有比刚上课的时候好吧,下面让我们酝酿好感情,一起来吧这首诗,包括朗诵词,一起来朗诵一遍。

  (六)作业(课堂)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方法。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点击课件,出示“写一写”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然而黄河却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现在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生态危机为黄河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卫母亲河。)

  (七)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黄河颂》教学反思11-25

《黄河颂》教学反思08-28

黄河颂教学反思01-22

《匆匆》教学实录08-17

《黄河颂》音乐教学反思04-21

《狐假虎威》教学实录08-23

《谈礼貌》教学实录08-17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06-07

作文教学实录05-10

《黄河颂》教学反思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