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第二模快 我的母亲 链接阅读

第二模快 我的母亲 链接阅读

时间:2022-08-16 13:48:44 高一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二模快 我的母亲 链接阅读

第二模快 我的母亲  链接阅读


第一课    我的母亲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②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③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鉴赏问答]

1.本是在遣词方面有独到之处,请以“线”“衣”“心”等为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本是在用词上有独到之处,如作者用“线”“衣”两件极平常而又相互密切关联的事物,将母子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并且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密密”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关心与牵挂,浓浓母爱融入“密密”的针线之中。“迟迟”写出母亲盼望“游子”尽快归来,唯恐“迟迟”不还的焦急与期待心情。一个“心”字,既是从表象上表现“寸草”的基干,更是象征着“游子”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

2.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欢与传诵,主要是因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盛传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诵,除了本诗在艺术方面高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全诗所表达的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一是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与牵挂,处处牵动着“游子”的赤诚之心,二是通过真挚而生动、恳切而直接的情感抒发,表达“游子”对母爱的感激与尊崇。

文本导读

 

老舍的学费和就业

中国的读书人很少有不知道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胡适、梁漱溟、郁达夫的。这几个人,基本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层面和一种文化的高度,难免常常被后人眷恋和惦念。这其中,以老舍先生显得更特别一些。因为他是“文革”中众多受迫害作家中的一个,又是作家中绝无仅有的、因不堪受辱而投湖“自绝于人民”的惟一。         

老舍是个土生土长于北京的苦孩子,一岁半时父亲就死了;他们兄弟姊妹五六人,全*母亲一双手——母亲为富户人家缝补、浆洗、裁剪衣裳,因而“她的手始终是鲜红微肿的”。老舍的幼年,皇上跑了,父亲死了,八国联军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由此可以推猜,国破政亡、兵荒马乱之年,由一个女人支撑的鳏寡孤独之家,境况肯定是日日疾苦蹙额、天天艰难竭蹶。

老舍小学毕业的时候,亲戚朋友一致希望他去学门手艺,以便早点帮补一下家用。可是老舍偏偏又愿意继续升学和读书,背着家人偷偷地参加了升学考试。想必当年的改卷和录取,肯定也没有如今的“全国电脑联网”这般公开、公正,但老舍仍然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初级师范学校;而且,这家师范学校全部是免费的——除交十元的保证金外(毕业时还要退的),书籍、饮食、住宿甚至制服,全部由学校当局无偿供给。也就是说,苦孩子老舍不交一分钱就可以进师范学校读书了。1918年,20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了。毕业就面临着就业,像老舍这种无大树可*的、凄苦家庭背景的人,托门子、找关系显然无异于登天。可是,老舍又一次很幸运,他被教育部门指派到京城内某小学当校长去了。这小学校长,肯定是个比芝麻还小八倍的官儿,但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而言,顺利地就了业、上了岗,并从此以后有了养家糊口的薪水,无疑仍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据老舍晚年的回忆,那天“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你可以歇歇了。’”可见,老舍就业后的薪水也是足以自立并能帮补家庭的。

 

《我的母亲》.写作前后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老舍已然为一种不祥之兆所笼罩,因为有一年的时间,家信中再也没有提及母亲的起居情况。老舍忆及当时的心情时说:“我疑虑,我害怕。我想像得到,没有不幸,或家中念我流亡孤苦,不忍相告。”12月26日收到家信,老舍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老舍回忆说:“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第二次打击。”母亲七十大寿那天,老舍还在异域。这一年,老舍在母亲寿日前写信回去,却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于是,他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了母亲的身世,自己艰难的降生,父亲的死亡,家庭在八国联军烧杀北京时所遭遇的不幸,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酸辛,终生的刚强与贫苦。

《我的母亲》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

 

美文赏读

【第二模快 我的母亲 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链接课内课外,走进阅读丛林08-26

怀念母亲阅读笔记04-10

创造链接——如何成为社会人08-24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阅读答案08-23

我的阅读趣事08-24

我的阅读心得02-22

童模 Child Models05-11

童模 Child Model05-11

创模优秀作文03-23

我阅读我快乐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