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

时间:2022-08-17 04:06:56 高二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位数与众数

中位数与众数1

中位数与众数下载: )


中位数与众数2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与众数3

  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 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好在,我所选择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并不太紧密,只与“平均数、中位数”有所联系,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恶补”,虽然情况不是特好,但至少让我的课堂还显得流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你的教学肯定不会走向成功。

中位数与众数4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中位数与众数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数 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数111112108351

  成绩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6

  复习内容:复习简单的统计,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深入理解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的不同之处。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问: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既可以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143页第13题。

  独立完成第(1)题,总结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用哪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说一说你的理由。

  注意:跑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跑得反而越快。

  2、教材140页第11题

  师介绍:“学龄儿童”是指6~12岁进入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孩子。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可以方便地看出学龄儿童人数与入学儿童人数在每一年的差的变化趋势……)

  3、教材第144页第14题

  提示:这个题目还涉及到分数,做题时注意分数的应用。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交流,订正。

  请学生根据图上的停息预测20xx年年人均支出和年人均食品支出的趋势。

  三、思考题(教材143页思考题)

  大家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可以先用卡片摆一摆,再找规律。

  有什么规律?要组成偶数,个位数有什么特点?(只能把2或4这两张卡片放在个位)

  当2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有3个,12、32、42。当4放在个位上时,组成的两位数又有哪些呢?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本课建议补充数学广角——找次品,这样才能完整复习本册所有单元。

  本学期自己教学困惑最多的一个单元就是统计与找次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方面

  1、根据数据特点,无法确定合适的统计量。相关内容见 http://bbs.pep.c.cn/thread-358265-14-1.htl第269层。请教区教研员后的结论是:选派射击选手在平均成绩相同的条件下,应选发挥更稳定的选手参赛。众数不仅要观察数据的大小,同时还要比较众数出现的次数。在此题中,甲的众数是9.5,它出现了5次;乙的众数是10,可这个数据只出现了2次,而且在这组数据中还出现了明显偏小的数据8.3和8.7,所以,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应选派甲去参加比赛更合适。

  2、“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或数)代表****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这里是回答数值,还是回答“中位数”、“平均数”或“众数”呢?

  教材123页做一做第3小题、125页第5题(2)小题的问题都是用哪一个“数据”代表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而143页第13题(2)小题问题是用哪一个“数”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教参》对123页做一做第3小题是这样回答的:“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125页第5题(2)小题是这样回答的:“由于平均数是2600,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xx,所以用众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难道这里回答用“中位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就不对了吗?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数据”是指进行各种统计、计量、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数”是指数目,数目是指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按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学生应该回答用多少来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才正确。

  请问广大网友,你们是如何要求学生回答上上述问题的?

  二、评价方面:

  数学习题的批改长期是统一标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有多种解法,也往往是同一种结果,少有多种答案。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发现教材的许多问题使学生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结果丰富多彩。对于初次接触新课标教材的我而言,确实感觉极不适应,在评价时也常常感觉把握不准标高。

  如“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如果学生是根据统计图,自己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这能算对吗?

  又如“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教材128页做一做第3小题)”,有的同学是预测的具体次数(李欣会跳169下,刘云会跳163下),有的学生预测的是名次(李欣会得第一名,刘云可能得不到名次),有的学生是将两个的情况进行对比(李欣的比赛成绩会超过刘云)。这些都应该算对吧?

  还有这种类型:“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下面的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有的回答“前4个月我多进彩电,后4个月我多进洗衣机,中间几个多两种电器都适当购进。”也有的学生回答,“从发展趋势来看,彩电越买越少,洗衣机销量越来越大,所以我会多进洗衣机,少进彩电。”这两种回答又该如何评价呢?

中位数与众数7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进行比较:

  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四、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①、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②、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③、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④、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补充例题:

中位数与众数8

  一、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

  (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1、结合情境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众数:

  小马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谁来读一读?)

  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产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告诉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紧算,算什么?怎么求月平均工资?

  (板书:平均数:总量÷总份数)咱们快帮小马算算吧。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么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

  招聘广告怎么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产生这样的误会?为什么用1500元?

  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板书:(最多)

  出示老师踢毽照片:

  第一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第二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数

  7

  10

  7

  11

  7

  9

  7

  10

  7

  5

  两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在统计学里还经常用到另一个数: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位是位置的位,你认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是几?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居中的那个数。

  小组合作找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用实投汇报。(引导划数法)

  用划数法找到第二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讨论:怎么找?为什么?

  二、练习:

  这是一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跳绳个数记录:

  34、40、36、39、40、34、38

  这一共有七个数据,师:、众数是多少?中位数?

  这时发现漏记了一个成绩,加上这个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后是:

  40、40、39、38、36、X、34、34

  师:现在这组数据,中位数是?平均数是谁?

  师:那中位数是谁?

  小结:中位数只和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中间位置上数据有关,如果单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的那个,要是双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而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都息息相关。

  平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众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中等水平。

  2、综合应用

  1、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甲:9.1、9.1、9.8、9.0、9.1、9.1

  乙、9.8、9.9、9.8、9.8、3.7、9.8

  给出平均数后问:你认为应选谁去?为什么?

  2、五(3)班准备在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下面是她们8次投篮的成绩记录(单位:个)

  甲:6、7、5、8、6、6、5、9

  乙:3、7、5、7、4、8、3、7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甲:6.5 6 6

  乙:5.5 6 7

  3、五(3)班一次数学调研测试的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100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4

  94

  93

  92

  91

  91

  91

  90

  88

  88

  87

  85

  85

  85

  84

  83

  80

  75

  70

  63

  仔细观察这次测验成绩,说说发现了什么?

  政府的听证会的目的。

  谈收获。

中位数与众数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平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 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习信心

  练习 [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习。

  师:提问、讲评。

  生1:数据⑴:平均数是2;中位数是2;众数是2。

  生2:数据⑵:平均数是3;中位数是2,众数是2和3。

  生3:不对。不对,中位数不是2。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排序。要先排序为:2、2、3、3、5,所以中位数是3。

  生4:数据⑶:平均数是3;中位数是3.5;没有众数。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中位数与众数10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

  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xx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xx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xx元。"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 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与众数】相关文章: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03-28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04-01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02-18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5篇04-20

众数教学反思08-26

众数教学反思04-16

中位数教学反思08-26

中位数教学反思04-07

中位数说课稿12-07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