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环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环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2-08-15 19:26:19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环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发现启迪智慧——《圆环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 武汉市汉阳区建港小学朱德红
  
  【设计说明】
  
  《圆环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 页例2 的教学内容。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环形的本质问题。圆环的面积教学,是通过一个例题来完成的,教材借助插图中的光盘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环,为学生学习圆环的面积作了感性铺垫。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安排了两道相关圆面积的计算题,让学生回顾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接着安排了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内容,让学生更多感受生活中的圆环,产生学习圆环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建立环形的表象,体会环形的特点。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
  
  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接着让学生自学例2 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优化。最后在练习环节设计中,结合直观图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 页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学生联系生活认识圆环,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 厘米
  
  (2)直径8 厘米
  
  2.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认识环形
  
  (1)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演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2)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板书:(数学教案 www.fwsir.com)环形)
  
  (4)学生找生活中的环形。
  
  2.建立环形表象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
  
  “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教学例2 内容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 厘米,外圆半径是6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14×(6×6) -3.14×(2×2)
  
  =113.04- 12.56
  
  =100.48( 平方厘米)
  
  3.14×(6×6 -2×2 )
  
  =3.14×32
  
  =100.48 (平方厘米)
  
  (5)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 厘米,r= 6 厘米)
  
  2.判断正误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
  
  3.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 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 米的圆形花坛,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圆环的面积》教学时,我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参与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在直观演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我事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并用硬纸板做了环形进行演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能求环形的面积,但同学们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我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把做环形的过程说出来,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圆环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2.深入钻研教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学生认识环形之后,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练习求圆环面积,总结圆环面积的字母公式,认识到环形面积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大、小圆的半径。这样的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环形,说说你是怎样去做的?
  
  生1: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大圆,然后缩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心不变,再画一个小圆,最后把小圆剪掉就得到了环形。
  
  生2: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圆,然后圆心不变,再画一个更大的圆,最后把小圆剪掉也得到了环形。
  
  师: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哪几点?
  
  生:都说到了要画两个圆,而且圆心不变,半径大小不同,然后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
  
  师: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环形的?
  
  生:光盘、环形垫片等。
  
  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剪圆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明白了“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的道道,从而更容易了解环形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三、在探究发现中,碰撞学生的智慧的火花
  
  师:判别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环形?
  
  师:观察得真仔细!环形的宽度相等。
  
  师:环形中的阴影部分的大小就是环形的面积。你能比较出这几个环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纷纷作答)
  
  师: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生1:环形的面积与环形的宽度有关。
  
  生2: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面积有关。
  
  生3: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有关,所以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半径有关。
  
  (这位学生博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师:判断题中其余三个组合图形不是环形,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1:这些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生2:不管是不是环形,只要是从大圆里剪去小圆,要求剩下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上面的教学中,探求新知,其实就是在圆的面积基础上求圆环的面积。对一些学生来讲,解决它不成问题,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校对、归纳公式的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断闪出智慧的火花。数学教学,如果找准了起点,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就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让学生始终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圆环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2-04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4-12

《圆环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04-14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15篇02-28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13篇04-14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14篇04-14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精选【5篇】10-07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