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经历生命的蜕变——《生命生命》磨课之路

经历生命的蜕变——《生命生命》磨课之路

时间:2022-08-16 06:50:36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历生命的蜕变——《生命生命》磨课之路

  经历生命的蜕变——《生命生命》磨课之路
  
  作者/ 王瑞瑞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厦门落下了帷幕。我有幸作为一名参赛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也因这次活动,我经历了工作6年以来第一次真正的磨课。活动过后,回头去看那条磨课之路,我充满了留恋,磨课使我在一次次自我改变中成长。于是整理思绪,记下这难忘的磨课经历。
  
  一、在教材解读中叩问生命的内涵
  
  1.正确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文作者主要是借用三个故事来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而这三个故事都是小而短的。利用这个特点,在学生正确读文后,我引导他们用文中的词语讲三个小故事,既学习了概括一段话主要内容的方法,又试着开始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来进行表达。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而且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清楚了文章的结构——提问+三个故事+感悟。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在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后,我将三个故事当作孤立的三件事来讲,努力引导学生逐段抓住语言文字,分析文中三个故事中分别写了三个怎样的生命: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这是一株怎样的瓜苗?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结果试讲后发现这样的设计使课变得十分理性,学生的读书似乎只是在为了寻找一个结论而进行,他们总是“置身文外…置身情外”,导致这堂课失掉了应有的语文味。更甚之,分析来分析去,文字变得支离破碎,并造成了课堂上只见飞蛾、只见瓜苗但不见作者的结果。
  
  仔细思考,发现原因在于我忽略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它是以作者所看所听为视角,借助这三个小事例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重点不应是飞蛾、瓜苗怎么样了,而是看到这些现象的作者想到了什么,有了哪些思考。
  
  有了准确的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开始关注语言本身,而不是事物怎么样了。仔细研读,我发现,三个小故事的构段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写了作者看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感慨。于是,我从这个特点人手,逐一走进每段话,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中年级段的教学,而且充分尊重了文本的特点与作者的写作思路。
  
  2.合理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这篇课文不仅小学课本里有,中学课本里也有,可见它的难度之大。不同层次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去读,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经过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我们认为,在飞蛾求生的故事中作者想告诉人们,应当敬畏生命的存在;瓜苗逆境中茁壮生长的故事是要告诉人们,应当重视生命的过程,尽管它可能很短暂;作者静听心跳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是要告诉人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创造价值,精彩有力地活着。
  
  在几次试讲后,我茫然了。27岁的我因为生活阅历的不足,似乎都没有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所要传递的人生哲理,那作为四年级的10岁的孩子,又如何能在一节课读懂读透这篇文章呢?是拔苗助长,还是顺其自然?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语文课不仅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作用,更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我将飞蛾绝境中求生、瓜苗砖缝中茁壮生长、疾病缠身的作者有价值地活都归为他们对生命的珍爱,不再追究每个故事侧重传递的关于生命不同角度的解读与内涵,将教材的难度降低。这样的调整,改变了教学设计偏思想内容的理解而忽略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问题。
  
  二、于内容的取舍中明确课堂的主体
  
  本届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者课前不见学生,为初始课,于是如何合理地进行教材取舍就成为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课后题是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而本文的课后题基本上都集中在第三个故事与最后一段话中,于是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定要讲到这两段,否则就是没有抓住重难点。
  
  起初试讲两次都尝试将课文基本讲完,可结果却是次次拖堂,迟迟讲不完,而且环环不扎实。于是又进行了改变,最后一段不讲,但前面三个故事调一下顺序,先讲第三个故事,作者为什么会为心跳而震撼?然后略处理前两个故事。试过发现,这样的设计完全没有了学情预设,从难到易,不尊重学生的读书规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我的备课团队一致决定,不讲最后两段,以学情来决定授课内容和教学设计,而不是依据所谓的课后题。勇敢的取舍,换来的是扎实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时间多了,活动扎实了,课堂也有效了。
  
  三、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中清晰语文教学的目标
  
  从第一次备这篇课文,我的脑海里就一直在跳动着两个词语——创意、创新。于是,开始的教学设计总是求新求异,别人做过的我不做,别人问的问题我不问,可新意并没有为我带来新课堂,反而离新课标越来越远,离学生越来越远。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专家要反复强调以生为本——因为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接受水平直接决定着你课堂的生成与效果,创意要体现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上,而不是研究教法上。
  
  再读新课标,一行字跳入我的视线当中: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啊,这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应当要做的事啊!于是,课堂上不再为了理解一个词语而不停地诱导、启发、追根究底,变成了在情境当中展开想象,潜移默化中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读懂飞蛾让作者震惊、让作者放手的原因;没有了支离破碎的分析,变成了拿起笔写下作者此时的感慨。言由心生,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文中的生词,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肃然起敬的原因。
  
  在教学“瓜苗生长”这一故事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出示学习提示:用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又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用笔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学习内容。
  
  3.全班交流。
  
  (1)交流作者看到的现象。
  
  预设: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小瓜苗。
  
  (2)引导学生试着用下面的句式写下作者的感慨。
  
  出示:
  
  我看到一株小小的瓜苗,虽然它____,但是______,因为________。
  
  (3)同桌交流。
  
  (4)指名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感受瓜苗生活的环境是那样恶劣,困难是那样多,而且生命很短暂,但它依然对生命充满热爱。
  
  (5)投影出示学生写的几首小诗,全班配乐齐读。
  
  (6)学生交流此刻对瓜苗的情感。
  
  预设:敬佩、赞美、感动、佩服……
  
  出示原文中删掉的一句话,感悟作者对瓜苗的情感:
  
  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板书:肃然起敬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目的一样,结果一样,但过程不同,于是课堂多了几分灵动与生气,少了一些理性与教育的痕迹。
  
  磨课带来了教学设计与课堂的转变,但每一堂课都是充满遗憾的。作为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在这节课上,我在一些地方没有把引导者这个角色扮演好,不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学生交流所写的作者对瓜苗的感慨时,当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将“因为
  
  ”写成瓜苗有顽强的生命力时,我没能丢一块石头,激起学生心中的那千层浪。假如我可以相机问一句,瓜苗仅仅只活了几天,你们还觉得它生命力顽强吗?还佩服它吗?相信学生的话匣会再次打开,惊喜不断。可惜,这只是如果……但我珍惜这独有的经历,珍视这次磨课化蝶重生的过程。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小学)

【经历生命的蜕变——《生命生命》磨课之路】相关文章:

生命之路作文03-02

《生命生命》评课稿08-18

生命?生命!作文08-24

生命生命说课稿07-09

《生命 生命》说课稿11-28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05-11

《生命 生命》的教学设计05-01

生命生命优秀作文03-29

(精选)《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7-1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