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小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小设计

时间:2022-08-20 11:27:59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小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小设计
  
  朱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这些都不是,诗人告诉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却又笔锋一转,写兄弟思念自己,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用字精确,使意思转深,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游子们内心的郁闷,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构成独到的意境,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就很有讲头。教学中,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传授好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通常,在写诗的时候,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孤独、孤单)
  
  5.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小结: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但用了两个“异”后,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倍)
  
  2.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带着理解到的意思,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遥知少一人)
  
  2.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想着想着,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王维(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他在十五岁就开始作诗,名篇如《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十六七岁时写的,但真正能代表他作品特色的,却是晚年的山水诗。寻常的一点云彩、一片竹林、一道溪流,在他笔下都有鲜明的个性,在当时的诗坛开拓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形成了一种流派。除了诗,他还擅长书画,精通音乐,这和他的山水诗有互相参通之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小设计】相关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02-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01-04

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 山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05-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09-06

山东小青岛的导游词01-11

《夏日的一天》解读及教学设计08-24

九月九日重阳节诗歌08-16

山东小青岛的导游词9篇01-11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