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时间:2022-07-24 14:17:1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把同一窝生下的两只健壮的羊羔安排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边拴了一只狼,而另一只羊羔却看不到那只狼。前者在可怕的威胁下,本能地处于极其恐惧的状态,不吃东西,逐渐瘦弱下去,不久就死了。而另一只羊羔由于没有狼的威胁,没有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所以,一直生活得很好!这个例子间接地说明: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对外界环境刺激进行信息加工,并按其信息量的大小和性质作出反应的。因此,人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构成一整套影响心理平衡和适应活动的因素,并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方式。当生活情景发生异常时,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节,用来适应失调现象,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理活动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势必会出现失调现象,从而引起心理机能紊乱,诱发心理疾病。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血气方刚,机智超凡,但气量狭小,难于容人。孔明抓住了他的心理上的致命弱点,巧设计谋,断送了他风华正茂的生命!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兵败,赵云怀抱幼儿突出重围,到长坂桥由张飞接应。张飞手执长矛,对着追赶来的百万曹兵大吼一声:“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喊声未已,曹军夏侯杰吓得肝胆俱裂死于马下。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也形象地说明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怎样看待第四种情感?

  所谓第四种情感:他是一种很微妙的异性间的情感,他既不同于婚外恋,也有别于第三者插足,因为男女双方无论在认知心理上,还是在情感行为上都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感”他不是亲情,比友情多一点,又比爱情少一点,这种情让人心动,令人思量,它能使男女双方成为即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又不感到任何压力和负担。那么你能接受它吗?你又是怎么看待它的呢?

  为什么总是想看到你,也总希望接到你发来的消息,可以和你无拘无束地叙述自己的一切。

  为你的忧愁而担心,为你的满足而喜悦,却从未考虑让自己介入到你的生活之中。

  不能说我们彼此相爱,因为我们并不想彼此拥有,但我们却不是普通的朋友,因为我们彼此间的关注已渗入心灵深处。

  在爱与喜欢之间的夹缝里,我们走得一点儿也不急促,偏向任何一边都不是我们期望的选择。我们有各自的情感世界,谁都不是对方爱情故事里的主角,但是家人,朋友不能给予我们的,我们却能从对方身上得到满足。

  或许因为是异性朋友,所以性格、心理上的差异使双方会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启迪,也因为这种默契配合、彼此理解而更加相互欣赏。

  有人说这种男女间的感情是人类除亲情、友情、爱情以外的第四种感情,是火边的冰块:不是冰融化成水浇灭了火,就是火旺了蒸发了冰化的水,所以这种感情维系起来太困难,除非彼此有着悬殊的年龄,或中间隔着崇山峻岭,或至少一方早已结婚,出于道德不想拆散已有家庭……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有这些障碍而相恋的情侣并不难遇,而没这些障碍成不了情人的也触目皆是。现代人维系第四种感情只是由于彼此的关系确实只在爱与喜欢之间。

  人沉浸在爱情里的时候是醉着的,处在友情里的时候是醒着的,拥有第四种感情时则在似醉非醉之间,所以有一种飘飘然的醉意。但脚步没有踉跄,反而走得很稳,不会像人从恋爱晕乎乎走向婚姻时那么容易摔跤,也比清醒的友情多一份迷醉,可以享受亦真亦幻的快感,所以很多人满足于这种感情,不准备迈进一步或退后一步,以使自己无法同时体验这种迥异的感觉。况且,要确定是爱还是喜欢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享有第四种感情并没有什么过错。生活在一个开放而情感丰富的世界里,我们的感情如果正常,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自然会有大相径庭的感觉。我们都是独立的,社会也算宽容,如果我们选择一个异性作为朋友,没有人要求我们必须相爱结合,我们视对方为朋友,只因为喜欢,如果说是异性,那也只是碰巧罢了。

  父母与子女之间、情侣或配偶之间大都因彼此走得太近,要得太多,责任太重,以至于在彼此伤害中相互排斥:而第四种感情中的男女因没有复杂的关系、没有过多的责任义务,反而在朦胧中保持着永恒的欣赏,不会因为复杂的关系而伤及双方的感情,其潇洒与洒脱似乎远在亲情和爱情之上。和友情相比,它又多了一份来自异性的吸引和魅力。

  研究发现幸福女人更容易把怨气带回家

  忙完一天的工作,人们回家后心情低落,心理学研究发现,女人更容易把工作中的不快发泄出来。

  男人比较倾向于将家庭与工作分开,而且家庭关系越幸福、亲密关系越好的男人,越是不会让工作上的烦恼侵扰到家庭。调查数据显示,男人常常不会感情用事, 不会在吃饭的时候谈起不愉快的工作话题。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男人在遇到麻烦事之后,情绪冷静得比较慢,避免花很长时间面对痛苦的体验。

  女人则不然,倾向于公开谈论上班时发生的事情,而且在亲密关系中越幸福,就越喜欢把工作中的烦心事带回家。女人更善于处理她们的感受,能够开心见诚地与人沟通,情绪冷静得比较快。男女在情绪上的差异,已经得到生理学试验的支持。

  应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婚姻幸福会放大两性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婚姻幸福的女性比婚姻不幸的女性更容易向老公发泄怒气。男人则相反,婚姻幸福的男人比较不愿意向妻子发作。

  男人心理:对爱情的三大潜规则

  男人的确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动物”,其一生都在奔波拼搏。男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心理价值,会不断在心中隐密地制造想法。隐密是男人成长的保姆,也是滋养男人灵魂的养分。男人没有隐密心里会很空,会有枯竭感。男人离不开隐密。据说,女人最大的不幸在于误解男人,她们总怀疑男人背后的东西。其实,男人是容易把握的,无论有多少假象,只要你爱他,就可能找到他的法门。

  事实上,女人爱男人会有许多乐趣,透过对男人的爱,还能发现男人背后那个无限的隐密世界。

  男人的确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动物”,其一生都在奔波拼搏。男人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会不断在心中隐密地制造想法。隐密是男人成长的保姆,也是滋养男人灵魂的养分。男人没有隐密心里会很空,会有枯竭感。男人离不开隐密。而这些隐秘对于男人帮来说,就是男人世界的潜规则。

  规则1 横竖不承诺

  场景:

  安然和老麦恋爱两年了,自以为瓜熟蒂落,可以考虑婚姻问题了。可当安然提出要结婚时,老麦总说:“现在的日子这样不是挺好”。于是安然沉默了,只好这样过下去,可再过一段她又不满足了。

  老麦在一次哥们的聚会上说出了真心话:结婚,这可是件恐怖的事。一想到以后要承担那么多,就不寒而栗。其实像安然这样的,真过起日子来,也未必行。老麦的犹疑和他不敢为生活付出的态度,导致了安然和他的爱情老是不稳定。终于有一天老麦远走英国留学去了,留下安然独自伤心。

  分析:男人为不承担责任,常常不轻易承诺。男人不想太麻烦,他会挖空心思讨好你赢得你的好感,但他绝不轻吐诺言,总是给自己留条退身之路。

  对策:看到对方不负责任的苗头,就要立刻遏止自己的浪漫想法。可以和他做朋友,但绝不要对他抱幻想。真正想和你有个家的人,一定会带你去他家,见他的父母亲朋,和你探讨你们未来的梦想和道路,而不是一味闪烁其词,虚与委蛇。

  规则2 时常玩蒸发

  场景:

  小麦觉得邹石很奇怪,他不拒绝她的好感,见面时总是对她很好,看上去也很亲密,但是他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他还会时不时来一次完全消失,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等她焦急了,又突然笑嘻嘻出现了,好像忘记了曾经消失的事情。

  邹石是这样说的:“其实我已经对她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她还是给我买小礼物,并总是给我打电话。我真的很烦,她老按着她的思维来爱我,我不会很让她伤心,因为我已经习惯在女孩面前表现的君子风范,潇洒风趣不光针对她一个人。”

  分析:男人有时愿意这样与女人若即若离:他以殷勤、潇洒的态度征服你,让你无法忘怀他的活力和风趣,你情不自禁地思念他,他却像蒸发了一样有时间不与你联络。

  等他再现身时,他仍一如既往地风趣、可爱。即便你已听说他名声不好,但你仍会不由自主地相信他。你说什么他都能应对得令你心花怒放,让你觉得和他在一起真是件快乐的事。连他肆无忌惮地说我就是喜欢女人,你也觉得这是他真率的闪光个性。他总能在你的感情世界独树一帜,充满神妙。虽然有时你已察觉自己不是他的惟一,却迷恋他不可救药。因为对男人来说,耍两面派是很容易的事。

  对策:男人终于坦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有时只是玩一些感情游戏。所以你千万不能当真,你要学会隐藏你的渴望和情绪,保持你的神秘感,这会让你更有吸引力。对方越迫切,你要越淡然处之。与其自己牵肠挂肚,不如让他着急。

  规则3 最后一个出牌

  场景:

  子豪是一个恋爱高手,对于那些急于向他表达自己爱恋的女孩,他很快就没兴趣了,而另一位女画家华仙,她即使知道自己很爱子豪,也从不流露半点自己的情绪。华仙总是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不在他面前表达自己的心情。子豪后来很难受地告诉自己的哥们儿,他也许真的爱上华仙了,这样的女孩让他魂牵梦绕,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分析:记住,永远要在你们两个之间最后一个出牌。永远不要着急先亮底牌,这样你就容易主动,而不被伤害。当男人不知道你到底怎样想时,他对你的思念就越加强烈。你就总是给了他找你的理由。只要你留给他想见你的念头,你就总有赢的机会。如果你第一次约会结束时就真诚地告诉他:我非常地喜欢你,你就开始输了。

  即使他告诉了你同样的话,你只要轻轻一笑,就已经在细节上赢了。其实他对你的表白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你为什么总是比他慢半拍,为什么总是见了面对他很好,不见就好像忘了他。

  对策:不要太在意他,不要急于表白。过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好,他只是你生活的一小部分,不是最重要的,也许在这样的游戏中,你真的能赢呢。

  探秘:红颜蓝颜之交真能淡如水?

  红颜蓝颜之交真能淡如水吗?很多已婚男女,总喜欢玩所谓的红颜蓝颜,而且冠冕堂皇似乎理由十足,在我看来,根本是站不住脚的。没有真正的异性知己,知己只是因为距离不够近,走得近了,接触多了,要求多了,知己就必然会消失。

  所谓的异性知己或者很多人所说的所谓红颜蓝颜,迟早会走向暧昧关系,因为这种友谊的尺度太难把握,志趣相投,相互欣赏,却不会爱上他或她,这太难做到!当然,这种爱可能开始只是在潜意识中,你并不能一下子发现自己的这种爱,这种爱也是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在你内心生根并发芽的,甚至将你自己都骗过去了。

  你由于已婚的关系,可能会有意识进行抑制,但抑制只能是一时的,时间一久或在某种特别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在你的婚姻出现问题时。而婚姻永远都是会有问题的,夫妻永远都是会有矛盾的,当这种时候出现的时候,你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你的那位异性知己,找他或她倾诉,此时的你,情感免疫力是最低的,极可能走火入魔由所谓的知己正式步入情人关系,对婚姻的伤害是无可挽回的。

  我认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异性友谊,但一向不太主张所谓的婚外异性知己红颜蓝颜,在我看来,结婚后的异性知己红颜蓝颜其实质就是精神出轨,最终可能会走向身体出轨。

  我奉劝各位已婚的男女,最好能对异性友谊保持必要的分寸和尺度,不要老弄些知己红颜蓝颜的游戏。所谓的异性知己红颜蓝颜听起来很上档次,似乎很像文化人,其实潜藏着对婚姻的极大破坏力。

  异性友谊可以有,但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走得太近,想要避免今后的尴尬和纠结,就要一开始别走太近。

  人的理性和控制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婚姻进入平淡期或夫妻闹意见时,人的免疫力是非常低的,低得超出你的预期,此时的婚外异性知己其实对婚姻最具破坏力,当然,你本来就想玩这种暧昧游戏那就无话可说。

  “只是我担心长期以往,会发生情变,因为任何理智的人都有失足的可能。”这是大实话!

  可已经有了这种异性关系,又走入暧昧的危险,该怎么办?但对方没有做什么不该做的事,贸然断绝来往,似乎太不近人情,心里也舍弃不了,因此内心很矛盾。

  既然你内心已起了波澜,想要再保持淡然其实已经是不可能的,如果继续交往下去,可以说出事的概率99%,而至于男人那边,我想男人想保持单纯的友谊这种可能性更小,当然不是说他人品不好,也不是说他别有用心,只是感情这种事实在太难把握。

  如果你不想伤害自己的爱人,也为了对方的家庭好的话,我的建议是慢慢远离他,我不建议你们继续来往,否则真的极有可能走向出轨。

  至于如何断绝,当然不必突然不理它,毕竟你们目前也确实只是友谊,并没有突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但离暧昧已非常近了。你想使这段感情维持在夫妻下朋友上的境界,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但基本不可能做得到,除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其实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这样的一种婚外异性密切关系,但所谓的情人下朋友上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很多人寻求异性知己的借口和心理安慰,可以明确地说,这种关系在理论上存在,在现实中基本上很难做到!不要打着知己旗号玩暧昧!也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

  其实只要你们不刻意去加热关系,“不主动”就是最好的淡化方式,慢慢地就会疏淡。

  事实上你们已经开始有疏淡的表现,但人心总是有些贪的,淡了又舍不得,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反应,但你要主动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总是去主动点燃本已开始有淡化迹想的异性关系,否则反复纠结下去,要么真的走向身体的出轨,要么可能最终连残存的一点美好印象都没有,连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没有了,甚至反目。

  另外,不妨再从你爱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将心比心,你愿意你的爱人也跟婚外的异性有这种密切的所谓知己关系吗?

  尽管看起来正大当明,但你受得了吗?我想大多数人知道了另一半在婚外有异性知己会疯的!你难道不在乎你的爱人吗?在我看来,很多人对婚外异性的欣赏只是因为距离,真有那么一天你们也做了夫妻,同样又会生厌,又不是知己了。

  夫妻关系和谐的一个前提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是任何人与人关系的前提。可以做朋友,但不要做知己,知己的关系对已婚的人来说过于亲近,容易走向暧昧!

  与其老是花时间发展所谓的婚外异性知己,不如多花一些精力在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上,让爱人成为知己。有的人说,夫妻怎么可能是知己?不红脸就不错了,显然这是一种偏见和误区。

  夫妻本来就是知己,一个异性,你能够跟他或她相爱,并将一生的幸福交给他或她,难道连知己都不是吗?难道你不欣赏他或她吗?否则怎么结婚?当然你可能为了势利的原因结婚,但你就太俗气了,有什么资格谈红颜蓝颜?

  在我看来,知己比普通朋友更进一步,夫妻则比知己更进一步,既然可以成为夫妻,为什么不可以是知己?

  夫妻当然是知己!讨厌那种为了势利目的而结婚,然后又到婚外玩红颜游戏。知己之所以为知己,最主要的是不会看对方的缺点只看优点,去欣赏而不去挑剔,没有苛求是成为知己的前提。改变角度,转变观念,夫妻少一些挑剔和苛求,多一些欣赏,爱人就是你的知己,爱人本来就是你的知己,何必总是费尽心思到婚外找所谓的红颜或蓝颜知己?

  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

  关于人际之间的沟通方式,确实会让部分人抓狂,过分憨直可能会得罪人,过分顺从则让自己陷入困境。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谁不会因为被人拒绝而受伤呢?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

  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3.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相关文章:

体育教案-健康在心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08-16

紧扣中心前后关联08-08

关联词语造句08-12

关联词造句08-12

关联企业避税的法律思考08-07

关于关联词的句子07-30

有关联词的句子07-31

关联词教学反思08-25

关联词造句大全06-07

运动有助与身体健康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