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时间:2024-02-06 12:37:41 夏杰 九年级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九年级化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

  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3、出示实验指导:

  学生1:以硫酸铵、碳酸氢铵、磷矿粉、氯化钾为代表观察氮、磷、钾肥的颜色、状态、和溶解性。

  学生2:以硫酸铵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学生3:以氯化钾为代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烧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进行,以便节约时间。

  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填表并分析,完成检测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回答检测题2,先独立做,后交流。

  5、针对自学检测题点拔。若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检验硫酸铵和氯化铵,还可以看第82页本课题小结中的表。

  五、课堂训练

  1、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和;它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分别是和xx。

  2、最主要的化学肥料有x。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肥,如:某农作物的叶子发黄,生长发育迟缓,应施用肥,如;要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叶子发黄,且出现倒伏现象。请你帮他参谋一下,建议他购买的化肥是( )

  A.硫酸铵 B.硝酸钾 C.磷酸钙 D.氯化钾

  4、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A.硫酸钾 B.硝酸铵 C.磷矿粉 D.氯化钾

  5、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是;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

  6、根据下表中左栏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项(可选多项),将基序号填入表的右栏中。

  a. 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

  d.不宜长期使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

  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

  【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

  【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

  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板书】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讲述】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左到右,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九年级化学教案 4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 习题 一、选择题1-3 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 实验9-2 P28 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 5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 海水 氧气 石灰水 冰水混合物 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 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 的原料;

  (2)在 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 、社区安全和 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有效训练】

  1. 空气的成分以 和 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

  2.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完成。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④冷却到室温 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 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 D.⑦⑥①③②④⑤

  4.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洁净的'空气

  5.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海水

  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

  6. 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 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 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氮气

  C.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D.氮气 氧气 一氧化碳

  10.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后提升】

  1.如果在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九年级化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

  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 7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案 8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九年级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08-17

化学教案-原子08-17

化学教案-水08-17

化学教案-分子08-17

化学教案-氧气08-17

化学教案-空气08-17

化学教案-绪言08-17

化学教案-硝酸08-17

化学教案-甲烷08-17

化学教案-氯气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