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证券论文>“券商系”浮出水面

“券商系”浮出水面

时间:2023-02-20 10:11:40 证券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券商系”浮出水面



  关注一下重要券商背后的主要股东情况,我们会发现:证券公司也像上市公司一样,已经初步出现了一些“系”的雏形——“券商系”浮出水面

  一
  在去冬今春短短的数月间,一股股在某些领域起主导作用的金融力量,以更积极、更主动、更坚决的姿态悄无声息地渗入了证券市场。在媒体和人们不经意间,证券行业出现了许多不为外界深知的巨变,并表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

  以大股东命名的证券公司“红塔证券”已经掀起盖头;第一家综合类券商参股综合类券商的个案正在浮出水面;证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在股东力量均衡的新券商中初现端倪。

  关注一下重要券商背后的主要股东情况,我们也许会发现:证券公司也像上市公司一样,已经初步出现了一些“系”的雏形,只不过,因为证券公司不像上市公司一样需要信息披露,这些“系”显得隐蔽而神秘,下面是我们能够搜集到的控股两家以上券商的股东结构示意图,证券市场更深层次的格局变动和未来发展脉胳也许就如草蛇灰线隐现于其中。

  二
  山东电力集团:

  从1995年开始,山东电力集团在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构想下,开始了向工业实业、房地产、旅游商贸、金融证券、信息资源、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元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一个总资产1000亿、净资产近400亿的实态产权系统,并且形成了包含银行、信托、证券期货、保险等内容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初步架构。从1995年投资华夏银行到现在,山东电力集团已直接或间接参股交通银行、鲁能金穗期货经纪公司、鲁能英大保险代理公司、英大信托。从1999年开始,山东电力集团又开始注重对新兴朝阳行业——证券行业的投入,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占有蔚深证券40%股份的大股东,后来又以15%的股份成为湘财证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在最近上报的蔚深证券新一轮增资扩股方案中,山东电力准备增资到2.4亿元,继续以34.7%的股权控股蔚深证券。山东电力集团内部普
遍认为:虽然以前蔚深证券业绩平平,但在去年的市场调整中损失较小,资产比较干净,股权重组后引进的华侨城集团、深业集团都能较好地提升股权素质,因此蔚深证券是个很有前途的公司。

  华侨城集团:

  截至目前,华侨城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达到280亿和89亿元,拥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89家,拥有康佳和华侨城等两家上市公司,并参股南方证券、国泰君安、蔚深证券三家证券公司。多年来,华侨城集团坚持在房地产主业下的多元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对证券、保险和银行、传媒业的投资,力图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控股集团。
  从股权结构图上也可以看出:华侨城集团正在有意识地降低在国泰君安和南方证券的股权比例,而在蔚深证券中则谋求更大的“投资回报”。
  据华侨城集团有关人士介绍,虽说这些年证券行业收益良好,在国泰君安、南方证券的投资收益也有较好的回报,但因为这些券商规模太大,股东较多,要在其中谋求控股地位成本太高,因此在这两家券商新一轮增资扩股中没有参与同步增资,有意识地降低了投资比例,只是保留了一个董事席位。而蔚深证券资本金规模不大(增资后仅有8亿元),资产比较干净,在去年的市场震动中受冲击较小,因而可以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华侨城集团对此感到颇为满意。
  华侨城集团最多时曾拥有子公司、孙公司100余家,其中不乏失败的投资。现已重组为40多家。从去年始,华侨城集团开始收缩战线集中投资。该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华侨城集团拥有充足的资金和良好通畅的融资渠道,今后要把资金集中投资到金融等领域。但一定要事前做好投资回报的评估工作,量力而行,并且谋求一定的控制权。该公司表示:在以上前提下,华侨城集团有兴趣会向新的证券公司投资。

  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

  从股权结构图可以看出:深圳市投资管理自从接受财政部划转的南方证券的10.42%的股权后至今一直没有机会增持.在新一轮增资后,与上海汽车、北京首创等强势股东并列为第一大股东;而对国泰君安的控股权也在上海市消化国泰君安20-30亿不良资产的承诺下让位于上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而对资产质量优良、各项业务出类拔萃的国信证券,原来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一直全资控股。在1999年底,向战略客户红塔集团转让了20%的股权,形成了今天该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控股国信证券70%的局面。
  众所周知,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下属的三家证券公司各有特色,在业内地位尊崇:一家在一级市场很厉害,一家在二级市场很厉害,国信证券简直是个“金融核武器",区区20来个营业部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因此对三家券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都相当看好。
  最近该公司在国泰君安的股份从16%降低到14%左右,而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国泰君安的股权则从原来的17%增持到30%多。对这一股权变动的行为,业内极为瞩目。有媒体评价认为,这是从国泰君安的战略发展考虑,以便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更从容地消化该券商的不良资产,为其日后上市埋下伏笔。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近年来以13个亿的投资大举进入金融领域。先是以5个亿的投资控股商业银行60%的股份;又以1个亿的投资与纽约人寿共建中外保险公司;最引证券业界关注的是去年年初以2亿的投资成为鞍山信托的第一大股东,去年底又以4个亿的投入成为长江证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海尔集团是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国内的最好企业之一,但它投资的券商都并不属于一流券商,尤其是一投入鞍山信托就陷入了未能预测的财务泥沼。难怪国内媒体屡屡质疑海尔集团“只求最多不求最好",连张瑞敏也自我解嘲地说:海尔集团对金融企业的收购价格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进入的时机一定是最好的。他认为:2001年是海尔集团在金融领域的垦荒年,2002年将是海尔集团的播种年。
  同时,张瑞敏认为,注册资本金大不一定就意味强,而且迄今为止,证券市场并没有真正强的证券公司。只要有好的机制、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一心一意地把它做强,海尔就能最终把它做强。海尔集团由此非常看好长江证券,在未来的经营中,海尔集团会向长江证券提出一系列的管理要求,通过董事会的战略来调控经营风险,但绝不会派经营班子,而是给现有的经营班子充分的自主权。
  其实,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尔集团发展到今天,早就有心愿进入金融领域,尤其是证券行业,但由于以往对证券公司的参股股东限制过严,作为集体企业的海尔集团一直不得其门而入。因此,一旦政策放开,海尔集团就匆匆地进入了鞍山信托。
  有业内人士评点海尔去年 强势出击金融业的行为,认为是意味着国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的开始 。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尔进入金融领域则不仅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而是将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做大。张瑞敏的的理想正是: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两个轮子的互动,把海尔集团的真正提升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集团。
  此次海尔掀动金融购并风暴貌似突然,其实这是海尔酝酿已久的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本链如何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真正的助力。

但也有人担心这种单纯追求规模扩大的行为会给海尔带来负面影响。 

  红塔集团

  截至2000年末,红塔集团总资产692.5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72.02亿元,净值114.9亿元。截至2001年底,红塔集团已累计向外投资117亿元,其中已投产44个项目,实现税利9.6亿元。
  近年来,红塔集团加大资本运做力度,如增加在交通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成为“云白药"的第二大股东,在北京成立了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公司——红塔兴业投资公司,并控股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据红塔实业副总裁刘会疆在去年底总结时表示:红塔证券的成立基本上完整了红塔集团对金融行业的投资结构。——这种表达与一般人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一直以来,红塔集团对银行、保险均有较大的投资,但在证券投资上的空白直到1999年才得以填补。在1999年底,红塔集团为20%的股份成为国信证券的名义第一大股东之一,但在深圳市资产管理公司及关联公司控股70%的股权结构下,红塔集团除了分享满意的分红时,可能没有太多的话事权。因此,我们才能理解,红塔为什么要“经过一年艰苦努力",新成立一家以红塔集团为
核心,并以“红塔"品牌命名的红塔证券。在这里,红塔仅投资2.6亿,就获得了较大的控制权。对于红塔证券能够带来的今日可见的广告效应和未来不可预知的投资收益,红塔集团相当满意,认为这是一笔相当理想的投资。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原则下,理顺政府划转股权、 盘活沉淀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有关联的券商有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上海证券三家。起初都是因政府的股权划转而参股的。上海证券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券商,它的债券交易和承销水平都排在全国券商前列,盈利能力也不错;而在申银万国新一轮增资扩股中,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虽然未能同步增资,稀释后仍然拥有9.036%的股权。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明显重视国泰君安。这家被誉为“航空母舰”的证券公司一直处于证券业龙头地位。为了巩固在国泰君安的控股地位,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收购了华贸、申能、大众等一些公司的股权,准备把其股权比例从16.4%提升到30%多,有关法律手续正在最后完善中。为此,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付出了巨额代价,它用手中的一些优秀上市公司的法人股置换了国泰君高达20-30亿的不良资产,为国泰君安的上市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华能集团

  华能集团是一个总资产达1500亿的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很早以来,就一直向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目标迈进。原来,一直是长城证券与特区证券的大股东。1998年以12.5%成为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特区证券的并列大股东之一,但据内部的一些高层人士透露:因股权比例分散,几年来,特区证券股东之间纷争不断,以致公司业务多年绯徊不前。记者经多方来访,无法从正式渠道印证上述说法,但特区证券近年来确实业务不见突破,难觅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豪情与雄姿。
  华能集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对长城证券的控股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操作,华能集团通过下属系列关联公司,以高价受让等方式,受让了深圳庐山置业等4家公司的股权,将对长城证券的股份增持到50.68%的股权。据了解,相关法律手续尚待最后完善,目前正在向中国证监会报批。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最新政策,券商的增资扩股等工作,中国证监会只起一个核准作用。因此,有关人士都认为华能集团控股长城证券已成定局。
  身为华能集团南方发展公司总经理兼任长城证券副董事长的赵如斌,在最近召开的长城证券2002年度工作会议表示:华能集团增持长城证券的原因之一是多年来与长城证券建立了牢固的感情,二是因为希望集中股权后,有利于统一股东认识,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长城证券的长远发展。赵如斌在这次会议上还对长城的员工很坚定地表达了他的一个观点:通过增持的方式紧密长城证券与华能集团的关系,既对长城有利,也对华能有利。今后一个不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公司是不会做大做强的,而一个没有强大背景的证券公司也不会做大做强。赵如斌还承诺,华能集团今后在自身业务发展中可以为长城证券创造出不少市场机会。长城证券可以凭借竞争优势争取华能资本市场业务份额。
  据该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在这次会议上,赵如斌重申,对投资入股的企业华能是通过股权纽带关系进行管理的,没有行政干预行为。因此,华能集团入主长城证券后,会保持原来经营班子不变、职责不变、良好势头不变、经营秩序等“四不变”。
  有知情人士透露:长城证券因规模中等、资产良好、业绩不错,曾经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华能集团是以相对较高的代价收购了一些小股东的股份,而一举确认其在长城证券的绝对控股地位。

  上海糖烟酒集团公司

  在以上所有的公司中,上海糖烟酒集团公司是一家资产最小,也是投资最谨慎的一家公司。它的总资产47个亿,净资产27个亿,分别占有平安证券、大鹏证券、上海证券、兴业证券2%、2%、4%、4%的股权。该公司总经理葛俊杰并不认为投资谨慎是因为资金问题,而是控制风险和分散风险的问题。葛俊杰强调,他投资券商并不仅仅是为了投资回报,而是要借助证券公司的资源加强集团内部的资本运作,利用券商的研究力量为企业转型提供战略咨询。一言以蔽之,就要是与证券公司构筑一个相互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本与产业的互动。据了解,国内百货业的平均利润只有2%,因此糖烟酒公司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特别迫切。
  葛俊杰挑选券商的标准也与众不同,他主要看重证券公司的业务特色和经营团队,力图在券商中寻找一种优秀企业的运行模式。据葛俊杰评价,所投资券商各具特色,兴业证券经营谨慎且比较稳健,大鹏证券经营班子透明、开放、市场化,平安证券以平安保险为支撑,发展前景看好,因此都有吸引投资的地方。葛俊杰强调:我现在是以风险投资的理念投资证券公司。目前证券行业正处于一个大的格局调整,只有在调整中坚持专业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探索的券商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也。也只有挑选这样的公司,才会有良好的投资回报。

  三

  (一)关于投资者的特征

  以上描述可能无法穷尽证券公司的投资者的全貌,但应该能够勾勒出其中主要投资者的概况。这些投资券商超过两家以上、逐渐在形成各种不同“系"列的投资者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这些投资者都是资产庞大,动辄百亿千亿的多元化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它们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是支撑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除了庞大的资金外,它们还拥有盘根错节的、蕴藏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为证券公司今后的兼并重组奠定了基础。

  2 这些投资者都有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理想,甚至已初步搭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在涉足证券领域之前,多已涉足银行、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如山东电力集团、华侨城集团、

华能集团、红塔集团、香港招商局集团等等,包括资产最小的上海糖烟酒集团都概莫能外。他们都表现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强烈愿望,有的已经正式向国家报批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他们一致认为以金融控股为模式的混业经营是提高个体金融机构效益、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他们今天的所有准备都是为明天的混业竞争未雨绸缪。

  3 这些公司目前都处于急剧扩张阶段,对外投资多采取进攻性战略,多数还没有来得及系统检讨扩张中的得失,基本上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中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足够认识。在采访中,很少有企业领导人提及这一问题。在记者的连续追问下,或曰:适当控制投资规模;或曰:加强道德教育。对金融控股集团中因不当内部交易可能引发风险传递和放大、对集团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问题、对集团间成员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有效监管问题、对集团成员的决策自主权问题都几乎没有人进行过系统考虑。

  4 这些投资者普遍看好证券行业的未来。虽然大家共同经历了2001年证券行业的严冬,也清楚地了解这个行业的门槛正在逐步降低、竞争越演越烈。但受访者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纵向比较,证券行业的暴利时代结束了,但横向相比,它还是一个朝阳行业,随着着该行业业务领域的拓宽,应该还是大有可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的为了共同构筑资本运作的平台。正如长城证券副董事长赵如斌所言,今后一个不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公司是不会做大做强的,而一个没有强大背景的证券公司也不会做大做强。产业集团在自身业务发展中可以为证券公司创造出不少市场机会。证券公司可以凭借母公司的优势争取更多的资本市场业务份额。

  5 但从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可以看出,他们有些投资行为带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对于一些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投资者来说,这些行为明显是由于股权主体缺位而造成的盲目投资;对于一些民营性质的资本来说,很多是因政策阻碍长期徘徊在证券公司门外而缺乏对这一行业深刻了解而造成的投资失误。

  同时,其中不少所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还是相当表面化的:以上市公司的股权抵押贷款,以金融机构的资金补充自己的流动资金,以对证券公司的投资为名,借钱给证券公司炒股票。看上去,我们的企业已经与金融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际上金融资本与产业链条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有的甚至是完全割裂的。无怪乎,某些企业由于主业不佳,一下子就转型成为金融投资公司。类似情形不胜凡举。 

  (二)在这些企业集团参股券商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投资特点:

  1 在政策放开以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谋求绝对控股地位。如华能集团正在试图用高价收购长城证券的分散股权,形成在长城证券的绝对控股地位;山东电力集团在蔚深证券的增资扩股中毫不犹豫地捍卫其大股东地位;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从不放松自己在国信证券的控股权。在新的尚未尘埃落定的券商增资或重组中,这种事例比比皆是。即便在没有条件绝对控股的情形下,这些法人投资者也在力图争取更大的“话事权",他们逐步降低或退出在一些具有强势股东的券商中的股权,仅仅是为了参股分红的投资者越来越少。

  2 多数投资者普遍看好中等规模、资产干净、营业部布局合理的中型券商。如长城证券、蔚深证券等。一个原因是其规模不大,投资者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控制权。如山东电力集团用3亿多就获得了蔚深证券34.7%的控制权,华侨城集团用2个多亿就占有蔚深证券20%的股份,而它如果要在南方证券保持同样的股份将近要投资7个亿。又如红塔集团在国信证券投资4个亿才占其20%的股份,还要面对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这个绝对控股的大股东,而在红塔证券它仅仅投资2个亿就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并享受用自己品牌命名券商的无上荣耀和广告效应。另外一个原因:投资者们普遍认为证券市场格局未定,目前所谓的大券商并没有优胜他人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市场可谓“中原鹿正肥",正是有市场意识、管理能力、没有包袱的中型券商逐鹿中原、争夺市场的大好时机。一些投资者正信心百倍地发出“未来之市场是谁家之天下"的质疑。

  3 这些投资者普遍愿意投资两家以上的证券公司。一则是为了分散风险,二则是巩固地位,三则是在未来资本运做中互为呼应。当然还有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相对较高收益的行业,投资比例相对较高一些也没有太大关系。另外从一些投资者的表现来看,在中国证监会放开券商增资的要求,降低证券业的进入门槛以后,这些法人投资者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他们开始关注不同证券公司的不同特色和业务的互补性。 

作者:廖 晖 来源:《证券时报》

【“券商系”浮出水面】相关文章:

鸡蛋浮出水面作文11-19

中国跨媒体集团浮出水面08-11

挑战三好学生评选 单项素质测试浮出水面08-17

券商营销研究(一)08-05

券商营销研究(三)08-05

券商营销研究(四)08-05

券商营销研究(七)08-05

券商营销研究(二)08-05

入世对中国券商的影响及对策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