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时间:2007-3-23栏目:西方经济学

是风险较高的资金运用,使银行体系的风险更大化。(2)银行资金如果进入股市,将是最大的资金投资者,它的进入将股价拉高后,是与普通股民争利,还是自己让利。如果争利,将坑害广大的、分散的社会投资者;如果让利,让中小投资者出逃甚至得利,大量的不良股权将会由银行接手,使银行资产的质量更加恶化。(3)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会导致股市的泡沫,一旦泡沫塌陷,将造成像日本银行中一样的更多的坏账和死账。(4)中国股市上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效益大多都很差,许多企业的股票不适合于长线投资,并且其股票价值目前已经大大高于其未来许多年的收益价值,实际上已经是无利可图的投资;而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资产的收益又要求很高,银行资金不适合投资于中国目前的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
  另外,即使银行通过购买股票将货币放出去,扩大货币的供应量,得到资金的股民或者企业,能将其用于消费和投资吗?如果不用于消费和投资,而仍然用于二级市场的炒作,或者为了保险,将款存入银行,银行又贷不到加工工业和中小企业上,这样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和扩张消费是没有用处的。
  2002年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是,消费物价持续走低,与国内需求是不是有关。一部分学者认为无关。他们认为,物价走低与技术进步、改革旧体制和国际市场有关(注:邱晓华:《释疑经济增长悖论》,《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31日。)。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国内消费物价的不振,与每年大量的下岗和失业率逐年上升有关。从1996~2002年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减少就业6000多万人,除去退休的,放长假的、下岗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失业的、新进入劳动年龄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等等,无不影响着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实际上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而国内消费对增长的推动力减弱。
  2002年中的另一个争论是高速增长与股市低迷的悖论。一些学者认为,股市低迷,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应该有8%。其实,中国的股市由于高投机性,股指高低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关性较低,而与所谓的政策信息相关很高。股市上前几年融到的资,许多没有投入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建筑材料、劳动和人力资本,而是投入股市去赚中小投资者的钱,对扩大投资需求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它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也不大。反过来说,经济增长速度高低,股市也不会相关变动,甚至经济增长走低时,如果短期投机资金进入很多,股市市值还会上涨。
  要使中国的投资、消费、物价、增长走上良性循环,看来光靠财政发行国债不行,靠目前的信贷格局不行,也不能依靠股市的涨跌,而是要想法刺激民间投资,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给国民经济增长形成强劲的推动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转型的框架性建议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有:快速的经济增长、满意的就业水平、稳定的物价、平衡和盈余的国际收支,特殊的还有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的任务是克服紧缩,扩大需求,第一目标是增加就业,而且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密切相关,并不矛盾。问题在于,你是用政府为主的办法来扩大投资需求呢,还是以社会为主来扩大投资需求?未来许多年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关键是怎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消极防范和化解,还是积极防范和化解?
    (一)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转向市场取向促进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
  从前几年的财政政策来看,主要是想通过政府为主,发行国债,以财政投资的形式,扩大需求,将总需求拉上来,将物价水平由低迷推至合理的水平上,使生产经营企业在市场上有利可图,扩大投资,进而使国民经济走出通货紧缩。但是,实行的结果在前面进行了分析,税费负担增长太快抵消了发行国债的作用,国债项目不能形成持续的就业机会,使投资、收入、消费之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财政政策怎样实施,才能使投资、就业、收入、消费良性互动?如果财政政策只是想将增长速度拉起来,则上公共性和基础工业项目就可以了,当年的建筑和相关的生产就可以形成新的增加值,速度在短期内就可以上去,就业压力在短期内也因建筑领域的工作需要和相关需求的扩大,得以缓解。但是,这种目的财政政策,如果不能将物价拉起,不能持续性地增加就业,不能持续性地增加收入,不能持续性地形成消费,也就不能长期和根本地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和推升物价走出低迷。因此,财政政策从目的上看,要从短期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为主,调整为长期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实际上我觉得,有个市场取向的财政政策和行政取向的财政政策之差别。市场取向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短期的、促进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使国民经济走出通缩。而行政取向的财政政策,是忽视社会投资,以政府为主,依靠发行国债由财政来扩大投资,并使这种政策单一化和长期化,将社会资源集中到财政,由财政来行使发展经济和扩大需求的职能。如果评价前几年的财政政策,或多或少有行政取向的财政政策的色彩。
  只有市场取向的促进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才能比国债性的投资更多和更长期地增加就业,并持续地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什么是市场取向的财政政策呢?它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1)财政政策尽可能地短期化和社会化,在关键时刻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的是以财政扩大需求的投资带动社会扩大需求的投资,最终以社会投资替代财政扩大需求的投资。(2)在中国公共资金需要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实行减税的政策,至少可以尽快清理各种收费,杜绝政府各部门、挂在政府部门的各种行政性协会、行政性翻牌公司的各种收费、管理费、罚款、保证金等等灰税和黑税。(3)调整中央和地方,特别是与县乡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改变目前越是上一级越是集中财力过多的局面,市县乡各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严格控制吃皇粮的党政社团和事业单位的人数,使地方的税收分配、财政经费与其需要相适应,避免市县乡以

灰税和黑税维持其财政运转的局面,给市县乡的投资者创造宽松和适度的税费负担环境。(4)不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税,大范围和彻底地清理投资项目的各种收费,实行鼓励社会投资的税收抵扣制度,取消和降低进入各种行业的保证金、风险抵押金等等,从而降低社会投资的成本,提高其收益,使社会投资有利润预期和投资能力,释放社会投资的能量。(5)对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目前各大银行都成立了所谓的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是大都是响应领导号召和对付舆论及领导批评的摆设。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可抵押资产少,无人担保,规模小而破产风险较大,银行大都不愿意贷款。国外对这种中小企业高风险的贷款,为了促进就业,特别是高失业区的贷款,政府都在银行税收上给予减少,使银行可在中小企业的较高风险贷款上得到较高的收益。(6)在西部,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灵活的土地收费政策,政府免收和少收土地有关的税费,让拥有土地的农民直接用自己的承包地入股,延长土地的使用年限至200年,降低土地的获得和交易成本,使土地资产成为吸引西部大开发投资的重要机制。
    (二)从总量性的没有效果的货币政策转向体制及结构性的促进中小企业贷款的货币政策
  前面已经分析,由于体制、结构和长期控制风险的目的等原因,总量性的货币政策对于相应扩大贷款量几乎没有用处。因此,总量性的货币政策需要转向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在探讨此之前,我们先来探讨积极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消极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区别。
  因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与银行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行为主体从事的某种程度上两个互相有矛盾的事务,因而,在制定宏观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操作上,在利用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时,不得不考虑风险的化解和控制问题。一般来说,大企业,资产规模较大,公有比重大,贷款风险较低;中小企业则正好相反。但是,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操作,因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相对就业少,贷到的款多,并不一定多增加就业,特别是国有和集体经济甚至一方面从银行得到了贷款,另一方面却大规模地减少职工,使宏观经济消费需求相对扩大了的供应萎缩;而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