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财政学论文>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

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

时间:2023-02-21 19:28:14 财政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工业化战略提出严峻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各国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口替代战略,另一种是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其主要思路是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使国内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免遭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力竞争而夭折。这一战略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对国内市场形成有效保护。历史上,美国、德国在其追赶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而且对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对其工业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进口替代战略隔绝了国际竞争压力,这些国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能力,但其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导致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多次爆发货币危机。自70年代末以来,拉美国家已经逐步调整发展战略,放弃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以日本为代表的部分东亚国家在“二战”以后成功地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一方面,政府采取“产业政策”的手段,以政策扶持其“支柱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其国内市场,为其支柱产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市场机会。日本、韩国等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取得成功的一个特定因素还在于,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扶持其盟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日韩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市场准入机会。
  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强化,对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GATT燉WTO中关于降低关税水平、取消非关税壁垒、实施国民待遇原则等一系列开放市场的要求,使发展中国家不再可能利用传统手段有效保护国内市场,而这是进口替代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也是出口导向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GATT燉WTO关于反补贴、反倾销等规则,则使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措施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竞争已经取代政治竞争成为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美国也不可能象当年对待日韩那样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的市场准入机会。
  可见,以往一些后起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政策手段难以继续使用,有的外部环境不再具备。传统的工业化战略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寻求新的有效的工业化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带来新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在挑战传统的工业化战略的同时,又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制造业技术损耗的风险越来越大,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为发展新经济腾出空间。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的跨国转移带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跨国公司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将其生产布局日益细化,与以往在各个国家进行产业间分工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跨国公司可以将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同时,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将制造活动尽可能地以OEM(原厂委托制造)方式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组装与出口基地,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除了外来投资,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也得以越来越深地参与全球分工。以往,由于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垂直分工关系,产业间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企业,如果不借助政府的扶持或强力保护,只能从事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机电工业大规模出口的可能性很小。为了应付不断强化的国际竞争压力,跨国公司除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外,还大规模采取外部采购(outsourcing)的办法,来维持其在核心生产环节的竞争力,这就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从跨国公司引进技术、管理、规范,在更多的产业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深地参与国际分工。例如,传统上,制造并出口大型商用飞机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为应付更加激烈的竞争,美国的波音公司将其商用飞机的制造活动分布在70个国家与地区,这并不是说波音在美国国内不能完成这些生产活动,而是这种全球分工模式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与手段均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在某些新兴产业占据一席之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更加细化,从产业间分工为主转变为生产环节的分工,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某些产业,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生产环节。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而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或者劳动密集比资本密集在经济上更为合理的生产环节,例如,IT硬件制造总体而言是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但有不少是劳动密集型的。由于我国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充分发挥了我国在劳动密集生产活动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吸引外商投资,我国在十来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制造与组装基地之一。仅广东东莞一个城市,PC零部件的产量就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20%,对国际市场具有巨大影响。第二,相应于此,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从以往的推进产业升级转变为推进产业链条的升级。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可能从不同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开始,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也有所谓的“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关键在于生产环节的升级,升级的台阶则变为“简单的组装→复杂的组装→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发→最终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同时,为了提高价值链,还应注意向流通环节的延伸,如运输、物流、仓储等活动,逐步建立全球的营销网络。随着生产环节的不断升级,产业配套条件不断改善,从而在局部地区出现特定产业的集聚现象,如在我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出现的IT产业聚集带。第三,发展中国家政府推进工业化的政策,从以往以产业差别待遇和扶持为主转变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禀赋并不是形成某个产业的必备条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效率、稳定透明的政策、产业配套条件等更为关键,特别是由政府的政策及其效率所决定的投资软环境,是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发挥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推进工业化政策的关键,就在于创造一个能够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体制环境。
  三、加工贸易是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道路的新选择
  说起加工贸易,人们往往容易等同于中国实行的保税进口加工复出口活动。从本质上讲,加工贸易是指一国进口料件,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的生产与贸易活动。由于各国在税制、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各国关于加工贸易的政策、

监管体制均有所不同。
  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不断发展,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其公司内贸易在一国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以美国为例,1983年至1993年间,美国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用于加工贸易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从34%增加到44%,其进口的比重从38%增加到约50%。同期,外国跨国公司进出口到其美国子公司用于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占外国跨国公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从83%、55%增加到86%和64%,而有些制造业中的个别行业的上述比重均超过了80%(综合开发研究院加工贸易课题组,《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材料)。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一个从头到尾产于一个国家之内的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创造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是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捷径。首先,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对外转移产业是分步的,而不可能一次将某个产业的上下游生产环节全部转移出去,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决定了转移进来的产业的市场不可能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而必然有一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当大的比重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如果没有适合开展加工贸易的条件,即高效率的进出口体制、投入品与产品的价格不受扭曲,发达国家的企业就难以向这样的国家转移产业。可以说,加工贸易是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加工贸易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内生产环节分工为主,除了特定的产业如国防工业,即使是发达国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某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例如,美国作为IT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芯片的设计生产、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等高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其所需的板卡、计算机外设等,均依赖于进口,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进口,在美国可能连一台PC机都难以组装出来。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在很多制造业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产业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因此,只有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与制造能力,参与国际分工。第三,加工贸易的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尽管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所从事的生产制造活动,大多是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但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必然会导致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同时还会将一些本土产业纳入加工贸易引致的国际生产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当产业链较短时,加工贸易的生产活动具有“无根工业”或“飞地工业”的特点,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工资水平上涨后极易发生迁徙,随着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不断加长,产业相互配套,使加工贸易活动得以扎下根来,成为本土制造业的一部分,从而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加工贸易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19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2414.37亿美元,增长了约145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1年的47.4%,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高达55.4%。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突破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约束。在供给方面,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生产要素不均衡的严重约束,即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要素短缺,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闲置与浪费。在需求方面,国内市场需求难以吸纳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恰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在供给方面,开展加工贸易引进了国内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与我国过剩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形成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能力;在需求方面,国际市场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了有效的需求。
  透视我国加工贸易对工业化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工贸易直接带动资源投入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能力。首先,加工贸易将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纳入制造业。由于我国尚没有关于加工贸易的专门统计,因此难以给出加工贸易从业人数的准确数据,但是,按有关部门和研究成果估计,加工贸易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以往的农业部门转入制造业的。其次,加工贸易吸引大量资金(特别是外商投资)进入我国的制造业。在吸引外商投资制造业方面,加工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据估计,对外开放以来,直接或间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占全部制造业外资的比重约在80%左右。  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与以往封闭环境中推进进口替代战略所实现的制造能力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加工贸易所形成的制造能力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是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当我国市场逐渐开放后,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制造业企业在强大的国际竞争面前陷入困境,充分暴露其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缺陷。相形之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不断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在局部地区,加工贸易创造了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奇迹。世人瞩目、国人自豪的“珠三角”经济发展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缩影。值得指出的是,1998年深圳市加工贸易占工业总产值的77%,占全部出口的86.3%(综合开发研究院加工贸易课题组,《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材料),2001年前七个月东莞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98.6%(2001年本课题组在东莞调研时,东莞市外经局提供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加工贸易,2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奇迹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第二,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以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工贸易带来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在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据本课题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母公司先进水平的占2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7%。
  加工贸易发展直接带来了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加工贸易,这样惊人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加工贸易的快

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出口结构的不断改善,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且保持强劲的势头。加工贸易是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机电产品出口的约3燉4是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取得的,在机电产品出口大市深圳,加工贸易出口占机电产品总出口的近90%,而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近50%(2002年1-5月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2.71亿美元,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49.54%)。其次,加工贸易提高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据课题组调查,加工贸易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且能够出口售技术专利的企业占1.27%,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的企业占48.28%,这两类合计比重达到近50%。另外,还有22.6%的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部分技术。这些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只占32%。
  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强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爱立信、IBM、英特尔、惠尔浦、富士康等知名跨国公司都已经在华设立了研究发展机构,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研发水平,在IT等新兴产业中,尤其明显。
  对技术开发的重视促进了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据课题组调查,近年来,技术有很大进步的加工贸易企业占29.9%,有一定进步的占61.5%,保持原状或有一定退步的分别占7.3%和1.3%。
  再次,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加工贸易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加工贸易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第二条途径是加工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国内企业之所以难以借助加工贸易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与交货期达不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据课题组调查,只有26.3%的加工贸易企业认为不必对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认为需要对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支持的加工贸易企业中,49%的企业对配套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12.9%的企业准备提供技术支持。加工贸易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第三条途径就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第三,加工贸易推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首先,加工贸易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能够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是加工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加工贸易企业的工人主要是从农村进城的“打工者”。加工贸易企业将这些农村劳动力转化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据课题组调查,只有8.9%的加工贸易企业没有对员工提供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因此,其技术、质量、管理基本上都具备国际竞争力,其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工业化生产对工人的技能与纪律的要求,了解到面对国际市场的技术或管理。
  劳动力从加工贸易企业的流出,使得这些年轻的适应工业化的劳动力成为全社会推进工业化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人员流动越来越普遍。加工贸易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更强。据课题组调查,9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流出(对于课题组关于员工流向的调查,只有10%的企业没有回答,这些企业是没有员工流出或不知员工流向的企业,因此,可以推定,90%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员工流出)。与大多数企业不同的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打工者”在工作几年后,往往会回到故乡,其在打工期间学习到的工业化文明(如工业生产所要求的技能、纪律、意识、经营管理的知识等)随之迅速扩散,这些回流的打工者不少人成为了乡镇企业的骨干,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做出贡献。
  其次,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因此,大批本地员工走向了技术与管理的关键岗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积累了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与经营的宝贵经验。而这些人才的流动则成为技术与管理扩散最为有效的途径。前些年,国有企业人才向外资企业的流失一时成为新闻热点,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民营经济实力的壮大,人才从外资企业流入国内企业或自我创业,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的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流国内企业,也屡有报道。据课题组调查,加工贸易企业流出的人员,首选是仍然是外商投资企业,但有19.5%的企业认为其流出员工开始了自我创业,18.6%的企业认为其员工流向了私营企业,9.6%的企业认为其员工流向了国有企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20%的加工贸易企业认为其流出员工开始了自我创业,说明加工贸易企业对于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
  最后,加工贸易创造的大量顺差为进口先进设备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国际经验表明,外汇短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为推进工业化提高了必备的条件。仅1993~2001年9年间,加工贸易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558.33亿美元,而同期全国贸易顺差总额仅1818.71亿美元,加工贸易创造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的比重高达140.7%。如果没有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绝对不可能积累现在这么大量的外汇储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能否独善其身并对区域经济稳定做出贡献,也是存有疑问的。
  总之,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正因为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很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为我国在新世纪发展成为世界级制造基地打下了基础。因此,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新道路。


【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相关文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趋势08-12

商法重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08-05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08-0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8-17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08-17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08-09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08-17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08-05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