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经济论文 >> 投资论文 >> 正文

加快出版创新步伐促进出版产业发展

时间:2007-3-28栏目:投资论文

作等方面的问题?
  郝振省:以内容创新为发端的出版创新,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因为出版创新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得如何,发挥得如何,保持得如何,这就提出了出版理念创新、出版体制创新、出版技术创新、出版组织创新、出版资源创新、出版管理创新等问题。
  1.确立出版创新的理念。从理论上考虑,出版创新实际上和一个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一个出版单位的差别化战略联系在一起。有一句话叫做:“你有科学的选题策划,别人为你打工;你没有科学的选题策划,你为别人打工。”我认为所谓“科学的选题策划”,实际上就是通过出版内容的创新,拥有知识产权。从一定意义上说,出版创新关系到一个出版社的生存乃至发展问题。现在一些出版社之所以还没有这方面的切肤之痛,是因为他们现在还处在某种垄断和保护之中,还没有完全醒悟过来。
  2.出版体制创新。举个例子说,有的出版单位是十几个人,几十种书,几万码洋,多年了,就是这样简单地循环,为什么呢?很明显,是因为这些出版社的政策、激励机制不到位,换句话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不到位。我认为有些国有单位与民营企业的差距不在于是公有还是私有,而在于他的生产力要素中的管理者、领导者与生产关系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我不是说民营企业没有缺点,但是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清晰可感,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搞体制创新,应根据十六大的“三个一切”的精神,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连接上更紧密些,逐步做到产权多元化和一定程度的人格化。
  3.人才培养创新。有些人愿意给你贡献自己的创新智慧,那么怎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过去的师徒关系——传帮带显然不够;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情况下,还应有两种途径。其一,要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创新才能,比如设置项目管理人等;其二,到创新的环境的里面去探索、学习创新的奥秘。人才培养要敢于下决心,舍得把一些骨干力量放到一定的环境里面去。好多单位都这么说,真正要这样做时,想出去的人单位不给拿钱;真正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单位又不想让他出去。
  4.出版技术创新。现在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调研成为调研极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创新必须有足够的新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应最大限度地用高新技术手段装备起来,根据特色开发软件,快而全地掌握信息、筛选信息,为出版创新和选题创新服务。比如我们出版科研所的平台中,就考虑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国外出版界最新的最充分的信息。
  5.出版组织创新。这是出版创新长期性的保障,过去的结构是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现在好多出版社都有研发中心或策划中心这个部门是出版单位最重要的组织,因为过去那种随机创新显然不行,把图书的审批权,书号的使用权放在策划中心,是一种创新。有无自己的策划中心,情形大不一样。
  6.出版资源创新。过去是作者拿书稿找出版社,后来是出版社主动物色作者报选题,再后来出版社认准某一作者,建立固定长期的关系,再到团结一批作者,拥有作者群。但这还不够,要加强作者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出版社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及发展方向,有组织地组建、形成一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作者基地。
  7.出版管理创新。管理部门要加强公众服务,这有利于创新,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就在搞一个全国出版社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避免选题的重复、雷同。这表明,政府管理部门正在努力为出版社创新提供很好的公共服务。再比如评奖,在政府管理上是一种导向,应有利于真正的出版创新。比如今年“五个一工程”的评选,就要求参评图书要有发行量的标准,参评戏剧要有演出场次的要求,这就避免了过去有些获奖图书得不到公众认可的弊病。有些出版社有两套机制:一套是出要名的书,一套是出要利的书,严格讲这是种扭曲的机制,这种对策和我们评奖的某种不足是相联系的,今后没有市场营销的可观业绩,连评奖的门槛都进不去。
  8.经营方式的创新。过去人们认为只要书好,一定会卖得出去,现在观念已经有所调整,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真正内容创新的书也需要一定的宣传方式的创新,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使内容好的作品获得最大的双效益。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座谈会、书评进行宣传,这是文化性很强的一种宣传方式。但是也有一种很令人失望的方式,有的书宣传得特别好,读者买了看了之后大呼上当,这是媒体恶俗炒作的结果,对作者本人、对出版社都有损害,虽然暂时地扩大了发行量,但损害是长期的。我觉得宣传的前提是作品的内容要好,当然也要适度,过分宣传容易引起人们某种程度的心理排斥。好书的过度宣传起码降低了给人们回味的空间,反倒损害了它应有的价值。


上一页  [1] [2]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