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26 13:35:35 经济学理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
丁世青,庞 磊
(云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21)
摘要: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通用的做法就是通过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就是利用政府对西部的倾斜政策,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10年来西部地区利用区域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未来的西部开发中,通过区域经济政策更好更快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运用TFP(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据,在可靠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全要素生产理论;西部地区;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6 -0035 -06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一国为解决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利用财政手段协调各地区间的利益关系,组织区域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采取扶贫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等。目标是既使国家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又能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国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矛盾,偏离了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通用的做法就是通过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开发西部战略,以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区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区域政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完善及其体系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区域政策对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更加具体和细化。西部大开发10年的实践,表明了区域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有效利用,有力地推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总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的同时,地区差距扩大问题也日益凸显,“这种差距的长期存在和过分扩大,会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而且也会影响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和政治稳定”。
本文通过测度了1982~ 2007年中国西部12省区的劳动力人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东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10年西部地区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确定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13个边境城市对外开放,长江沿岸5个城市对外开放,4个沿边省区的省会、11个内陆省会城市的对外开放,其中西部地区只有广西1个省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政策有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拉大了区域差距,突出的是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
2000年10月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开始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三次区域政策调整,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动态组合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l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区域经济政策工具有很多,与其他区域经济政策相比,西部大开发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国土开发政策直接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区域均衡发展,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
第一,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政策优惠。西部地区的税务安排、企业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都获得了政策上的优惠。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央政府还专门研究如何在WTO的规则下继续对西部地区实施优惠政策。第二,在财政上支持。中央政府增大了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财政转移的规模,从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增加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极大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第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铁路、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不同,由于这些项目投资无法取得足够的回报,市场力量对这些投资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2000年起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规模巨大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第四,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西部地区曾是中国的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主要产地,也是主要的农业基地。但过去数十年的开发过程忽视环境保护,由于过度开发造成了大面积沙漠化等重大的环境问题。因此,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通过“南水北调”等项目重新分配水资源,以逐渐恢复西部生态环境。
目前,对于西部大开发来说,现行的国家区域政策还难以充分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应该从国家区域政策体系的系统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西部大开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在大开发中实现大发展,深刻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与特点,科学地分析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困难,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使之真正迈上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二、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经济的积极影响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呈现出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良好发展势头。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对外贸易,居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对全国发展、改革(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和稳定的大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将继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是纠正财政失衡,因而对于发挥收入再分配功能,平衡各区域的财力差距进而缩小区域差异将起到最为直接的影响。如图所示,国家对西部投入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增幅明显,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994-2008年,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499.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580.3亿元。如图1可见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在不断的加大,而且力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1999-2008年西部转移支付比1994-1998年的平均转移支付要增加,而且增长非常明显。

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

1.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1994-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998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4647.6亿元(按当年价计算),到2008年达到58259. 58亿元(按当年价计算),年平均增加4360. 92亿元,10年间西部地区GDP每年平稳增长,GDP年增长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值。西部大开发的区域战略效果比较明显。
从西部地区人均GDP变化来看,1994-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由1994年的2392元(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到2008年的16479元(按当年价计算)。1999-2008年间,西部地区人均GDP由1999年的4172元(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到2008年的16479元(按当年价计算),年平均增长比1994-1998年的平均增速快。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绝对值增长迅速,增值率也更加稳定。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
1994-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增长,前期波动幅度大,后期1999-2008年间呈平稳高速增长态势,10年间投资总和达到158663.1亿元,年平均增长22%。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高速增长,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得到更为理性和健康的发展,同时增长速度更加稳健,对西部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3.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迅速
1994-2008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发展迅速。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加增长幅度明显,增长速度从2000年逐年提高,到2002年达到19%,此后小幅下跌,但仍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4.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显著加强
1994-2008年,西部地区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在1999-2008年间,投入绝对量保持有史以来最高。一批重点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干线建设、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西部中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1994-2008年,西部地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增长波动明显,即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这个特点仍很明显。可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5.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1994-2008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第三产业GDP在西部地区GDP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1999-2008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西部大开发期间,其增速平均值低于1994-1998年的平均值。
6.对外贸易日渐活跃,进出口商品总值上新台阶
1994-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增长明显。由1994年的122. 69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623.3亿美元。1999-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994-199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西部地区与国际经济交流不断加强,对外贸易活力日渐增强。

三、区域政策对西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全要素生产理论
为了检验区域政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要确定区域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改善是导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因此我们在这里考察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政策变量,来分析相关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反映经济发展投入产出效果的综合性指标,它测度在经济增长中除了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由此探求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量化指标。
其次,要确定并建立区域政策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宏观税负作为财政政策的量化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拨款作为投资政策量化指标;第一、二、三产业/GDP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量化指标,由于第一产业比重在西部区域的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只选取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作为经济制度政策变量,其中国有化水平用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但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这里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与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来反映非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指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对外贸易比率,即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代表科技教育投入指标。
本文用两步分解的方法测算区域政策对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和作用。首先,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求出西部区域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然后,就全要素生产率与西部区域政策量化指标的定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测算出西部区域政策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2.区域政策对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
本文引用经济增长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其形式如下:Y.=f(K,L)=(TFP)KaLB t=1,2,…,T
其中,Y1为实际产出,L.为实际劳动力,K.为实际资本存量,a、B分别是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那么由产出弹性的经济意义,0≤a≤1,0≤3≤1。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

得到全要素生产率TFP。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我们可以对影响TFP的一些重要变量提出下面有待验证的假设。
假设1:对外开放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即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开放,越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假设2: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假设3:宏观税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负相关的关系;
假设4:第二、三产业/GDP的比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假设5:国有化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的关系;
假设6: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政府对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越高,全要素生产率越高。
因此,我们以TFP为被解释变量,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xl)、基础设施建设拨款( x2)、宏观税负(x3)、第二产业/GDP( x4)、第三产业/GDP( x5)、国有化程度( x6)、对外开放程度(x7)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形回归模型:TFPt=a+BXt+et (4)
其中:Xt表示上面的七种解释变量所构成的向量,et表示残差向量。
通过模型(4)的计量分析,从而得到上述七个解释变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程度。
1982-2007年期间西部资本产出弹性为0. 4847,即资本每增加1%,GDP增长0.4847%。劳动产出弹性为0. 5153,即劳动力每增长1%,GDP增长0.5153%。这种情况说明西部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力拉动,而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略低于劳动力。
根据公式(3),我们求得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分别用ATFP/TFP、AY/Y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和总产出在1982-2007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则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982-2007年间西部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增长率为
0. 23%,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2.01%。一方面说明这一时期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处于上升趋势,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适合经济的长(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期增长,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很低,为了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还应该继续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由此,我们以西部区域的TF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4)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文卫事业费支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不显著,没有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模型中剔除了该变量;
2)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显著,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并且与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增加1亿元,全要素生产率会相应的下降0. 0004;
3)宏观税负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显著,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并且与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宏观税负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会相应的下降0.76%;
4)第二产业/GDP的比值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不显著,没有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模型中剔除了该变量;
5)第三产业/GDP的比值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显著,并且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即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会相应的提高0.29%;
6)国有化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显著,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并且与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国有化程度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会相应的下降0. 05%;
7)对外开放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不显著,没有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模型中剔除了该变量。
西部地区的TFP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因为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近几年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宝贵的资金,在一定制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的收益期限较长,因此导致该地区的TFP下降。
税负的影响因素方面,较高的税负限制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妨碍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以及招商引资的能力,从而出现负的影响。
国有经济比重呈负影响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开发自然资源的企业和部门拥有大量的资源租金,激励过度开发,降低了使用资源的效率,1996年以后煤炭产量从14亿吨减少到2000年的10亿吨,到2003年又上升至15亿吨,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的TFP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相应优惠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增加了就业,因此其影响为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差异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战略上实现由不平衡战略到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本文主要运用全要素生产理论来检验西部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的效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国家在宏观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巨额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10年来,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对西部地区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束缚,导致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一直没有在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功能。对缩小差距的效应仍不够显著,究其原因,其中除了自然、历史因素和现有体制等的制约外,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更深入的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加快对外开放、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
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边境线长、邻国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但与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相比,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还不够深入。西部各省区与其邻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不足,这使得西部地区对外延伸的市场空间较为有限,市场吸附能力弱化,从而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应利用区位优势,构建向西、向南、向北的开放格局,把西部的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扩大开放,推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同周边国家发展合作,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
2.提高西部地区内生增长能力
依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生产性资源的积累;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其内生增长能力,增强其自身实力。因此,要在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库的能力,创新特色优势产业,突破传统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是增强西部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核心。
3.构筑西部区域经济高地,缩小东西部区域差距
西部经济的纵深发展,需要构筑和培育内部经济高地,同时需要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加大西部区域自身内部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力度,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引导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以推动各类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战略目标。
4.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
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投入和教育都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基础教育投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重落后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品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结语
从以上的检验分析中,笔者认为西部大(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开发10年,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对西部地区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束缚,导致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一直没有在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功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对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效应仍不够显著。在又一轮西部发展的大幕拉开之际,着力发展西部的外部借力和内生驱动,提高运用区域经济政策的效率。在更高层次上谋划西部发展,从全国视角和全球视角来谋定繁荣、发展与稳定的西部,进而实现全国的均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同.“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导向分析[R].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报告,2010.
[2]陈瑞莲,谢宝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R].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2009.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2009.
[4]张军扩,中国的区域政策和区域发展:回顾与前瞻[J].前沿论坛,2008.(3).
[5]徐彩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J].浙江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