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2-08-05 14:50:0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优秀的文学遗产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深沉的哲理,睿智的思考。启示着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么多人民,就是凭着这么多优秀文化的哺育、滋养、生存、发展至今日。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教学中把古人智慧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但是,时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古诗文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  号。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示例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 ,希望能对初中文言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先温故,后联想
  
  学习新知识,不要就新知识孤立的学习,应先联想起与新学有关联的旧知识,使以往所学的有关旧知识与将学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记忆,既有助于巩固旧知识又有助于理解新知识。起到以旧联新,以旧促新的好效果。
  
  例如在《鱼我所欲也》的作者介绍中,先让学生回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谈骨气》中曾学习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中的骨气,再来理解本文中的“义”的本质,新旧结合,这种舍生取义的本性就深刻了。同时也对孟子的思想体系有了整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学和积累知识 ,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符合知识结构的认知规律。
  
  二、先求同,后求异
  
  相似的知识有助于迁移,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课内课外知识,举出一些“生于忧患”的例子。通过思索,学生很快地举出了以下例子:
  
  1、春秋时,越王勾践为了雪会稽之耻,卧薪尝胆,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而复兴国家。
  
  2、司马迁身受腐刑,忍辱完成了《史记》。
  
  3、曹雪芹举家食粥,历时十载,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4、贝多芬失聪,却能写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乐曲,把美好的声音留给人间。
  
  其外学生还举出了毛泽东、爱迪生、张海迪等古今中外的一些例子,通过了同类的比较,学生很快形成忧患能使人成长成才的思维概括。
  
  知识之间有相同的因素,学习时互相影响,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当两个对象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时间,往往容易掩盖其相异点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习中,学生发挥迁移作用举出有关纳谏成功的许多例子:如《左传》所载,鲁庄公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魏征以直谏唐太宗,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等。这无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但不少学生也由此推出直谏都是好的,面对别人的错误都应直言不讳的结论,有些甚至产生不敢直言的是懦弱怕事的偏执思想,忽略了在我国历史上谏难、纳谏尤难的事实,如商朝大臣比干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商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屈原直言楚王过失,一生两次遭流放,最后投江自沉……
  
  上述貌似一致,实质相异的“反例”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求同”中与“求异”并进,在充分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共同性时,强化对个性的认识。
  
  求同求异思维协调活动,符合创造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先理解,后创新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现代的“内化”式学习,由被动参与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选取了那么多优秀的古代篇章正是由于这些篇章在现今社会还有其现实意义,闪耀着它的思想光辉。所以我们要让这些旧思想、旧理论继续指导我们的生活,赋予它现实意义。
  
  在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学生应掌握到委婉向别人提意见的技巧,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后应产生新的忧患意识,如:全球范围内,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但局部战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人口、失业、升学、就业、腐败、治安等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现有效的迁移并不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具体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说:学习的出发点在于“知”而终极点在于“行”.
  
  先理解,后创新,从再现引向创造,符合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思维发展规律。
  
  实践证明,利用这种学习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的迁移正作用,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还有利于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08-13

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08-17

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中08-17

指点方法 培养能力———现代文教学之我见08-17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08-17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08-15

物理教学在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作用08-17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18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