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试论“相互教 合作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相互教 合作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2-20 10:41:2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相互教 合作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相互教 合作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很难适应知识时代的需要。因此,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并在展开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互动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学策略问题。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教学所悟,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加强和实施“相互教。合作学”,展开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相互教。合作学 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根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展开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所创新地学习。
  
  创新思维是人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所得,有自己的想象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谈及小学生创新,有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小学生年幼无知,谈何创新?这岂不是笑话吗?然而,如果你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留意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活动中的言谈举止,你定会发现:在他们身上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我曾经看到过几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玩“看病”游戏时,用一扇门做玩具,“小医生”举起手站在门里,“病人”用身体贴着门,这表示在“拍X光片”.看到这,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们丰富的联想力。这种丰富的联想力就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小学生的创新行为,其实质就是创造性地学习,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绪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荡智慧的火花。也就是说:只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每一个小学生都会有创造成果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的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展开、落实“相互教。合作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何为“相互教。合作学”呢?“相互教。合作学”是我们祥景小校的张国岭校长在2010年秋季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尝试,要求我们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平台,创建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有组员商量得出的组名、口号,培养“两小”——小老师、小组长的能力,展开以“两导”——导学题、导学本为课堂教学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一、“相互教。合作学”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和小学生们交谈时,很多人都会问:你喜欢哪门课程,你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学生们会说:因为某某老师上课生动有趣,笑容可亲……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情绪氛围中,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口语交际——“民风民俗”时,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民风民俗奇趣多样,如果由我在课堂上只是泛泛而讲,那就真是“水过鸭背”,孩子们印象也不深刻。因此,我充分发挥了“相互教。合作学”的作用,做了如下的尝试:把原有的学习小组做了调整,让班上41名孩子根据自己相同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了他们自定的课题组,分别有 “中国八大菜系组”、“中国民族服装组”、“广东丧礼习俗组”、“中国戏剧组”“土家族哭嫁组”“广州骑楼组”、“粤剧组”……只要孩子们自己喜欢,一个人一个主题也行。我把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外,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三周)在课后充分查阅资料、图片,甚至教会、引导他们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利用课室里的电脑做成了教学幻灯,最后,我足足用了三节课的时间来听孩子们的汇报——我把主题定为“我型我秀--民风民俗大pk”.汇报形式也多样化:每一组可以讲、可以演;一人总结汇报行,多人合作汇报也行……也可以相互评价、相互提问质疑。从孩子们的汇报中,我这个做老师的是一个坐在台下听他们讲课的“学生”,而学生则成了我的“老师”,这是一次角色的互换。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孩子们觉得讲坛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能上去一展身手了;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孩子们觉得老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她也会安静地坐在台下聆听他们的讲课;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更平等、关系更和谐;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孩子们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孩子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而从他们的汇报中,我知道了浙江名菜“狮子球”;知道了湛江有哭嫁的习俗;知道了西安有火焰墙……而孩子们在分头搜集资料时学到了和小伙伴的合作与交流,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孩子们把自己和伙伴们搜集到的资料重新整理,再推选代表上台汇报,这何尝不是一种团队精神的有效整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孩子们在听了别人的汇报交流后,再提问质疑评价别组的讲课,这何尝不是一种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是呀,所谓的创新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信任、互悦的,尤其在课堂上更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让课堂气氛民主化、开放化。而这次“我型我秀--民风民俗大pk”的口语交际课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实的写作素材,读着学生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习作,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受。其中许嘉瑜同学所写的《我所知道的川菜》更入选《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二、“相互教。合作学”有利激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心理学认为:疑问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求知意念也就应运而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我们做老师的要创设环境,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十个问题,而展开“相互教。合作学”则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的最好平台。小学生生性好强,求知欲强,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因为气氛和谐平等会更利于孩子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疑惑;他们幼稚的好胜心会让他们在小团体互动学习中促进自我质疑和相互质疑,而学生们的自我质疑和相互质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
  
  如我上学期在教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旋风号”小组组长罗安琪代表全组的总结发言对我触动很大,她说:“巴迪的爸爸、妈妈对巴迪所写的诗态度不同,除了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观念不同,也很有可能是他的爸爸、妈妈的价值观不同。”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竟然提出了“教育观念”和“价值观”的话题,让我感到意外之余更让我觉得兴奋。这怎么可以不说是我们展开“相互教。合作学”的小小“成果”呢?这何尝不是孩子们一个思维的爆发力和创新呢?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是用微笑、探究的表情鼓励她说出当时全组9个同学讨论时的看法。她说:“我们”旋风号“讨论、商议后认为:巴迪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是知名剧作家,而巴迪的妈妈是家庭妇女,他们接触的人是不同的,每天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肯定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就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我们姑且不论这组孩子的说法是否正确,但他们的观点恰恰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这种探究精神不正是一种创新思维吗?这种创新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在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想法,以淡定之心看待学生那些近似荒唐的想法——因为,那荒唐想法的背后有着无穷的探究潜力。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 每一个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段去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总会适当地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去创造。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在展开 “相互教。合作学”小组讨论时,因为是在和谐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有利激疑问难,“我认为怎样”、“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 ……各抒己见,这既是个体与团队不同的创新闪光点,也是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引发“我需要学习”的开始。我们执教者唯有充分理解学生的行为,欣赏学生的见解,分享学生的乐趣,才会消除课堂上的拘束局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创新灵感,形成创新意识,点燃起学生心中智慧的创新火花。
  
  三、“相互教。合作学”便于交流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常言道:探索求方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着力让学生去观察、去揣摩、去思考、去验证、去体会、去交流等等。人的能力就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技能和智能(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密切结合。如果要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口、亲自动手,还要反复练习强化,才能把知识点记牢,从而形成能力。没有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仅靠嘴上的说教,就如学游泳不亲自下水,是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发展的。
  
  或许有些人会疑惑:实践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阅读能力,这三者相关吗?课堂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让学生思维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增强。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尝试: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我展开了“相互教。合作学”,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善于模仿、善于表演的特性。我用幻灯出示了小组合作要求:①、想象这对老夫妻的谈话内容。②、分角色表演这对老夫妻。在展开小组交流前我进行了充分的角色预热:我问他们:“假如我就是那位老翁,你是老媪,你会如何称呼我?”孩子们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回答说:“假如我是老媪,你是老翁,我会叫你‘老公’。”我一下子忍不住笑出声来,从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道词中老翁和老媪的关系的,但他们并不了解古代人的称谓,以为是在现代呢。我笑说:“看来这对老夫妻穿越到现代了,学我们现代的小夫妻一样新潮叫‘老公’、‘老婆’了。”孩子们一听都很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并马上纠正说叫“老头子”、“孩子他爹”……然后我让学生分组充分想象、交流词中那对老夫妻的对话,之后全班汇报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各具特色,让我和孩子们都笑翻了天。而学生在分组交流汇报和笑声中加深了对词意的理解,提升了他们自信心,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随后我让孩子们试着给《清平乐。村居》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谱练习唱唱这首古代的“流行歌”,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马上分组合作,竟然一下子用《北京欢迎你》、《新贵妃醉酒》、《小星星》、《两只老虎》、《恭喜发财》、《左手右手》……的曲调唱起了《清平乐、村居》,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实在是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敢于创新!我是万万想不到竟然可以把这首《清平乐。村居》唱成这样的歌的!而且还唱得这么好听!这怎能不说是孩子们的创新呢?假如没有前边表演老翁、老媪的实践活动做铺垫,让学生加深了对该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会,学生们哪能把思维发散,形成独特的体验,把《清平乐。村居》这首宋代古词用新的曲谱创造性地唱出来呢?
  
  现代教学认为:获取知识的过程远远比获得知识来得重要。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是最便捷、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不得不说:“相互教。合作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诱发了学生主动探求未知事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催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视野。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作为一个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选取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呢?我想:唯有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⑴著作:作者-陶行知;书名-《创造的教育》;出版地-四川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1933年
  
  ⑵期刊:作者-赫尔巴特;篇名-《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刊名-《现代与交际:下半月》;出版年份-2011年第9期
  
  ⑶师范类专业一年级教材:《心理学》
  
  ⑷电子类:作者-不详;著作名《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处-中国学术论文网;发表或更新的日期-不详

【试论“相互教 合作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试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08-0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17

试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08-17

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08-05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08-08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07-26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微08-17

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08-07

试论学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