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论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艺术手段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艺术手段

时间:2023-02-20 10:45: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艺术手段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艺术手段
  
  [概要]: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艺术手段为:引导学生美读,显现美育的情感性;把握教学契机,抓准美育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入境,凸显美育的愉悦性;诱发感情共鸣,加大美育的感染度;指导学生“嗜美”,体现美育的顿悟性;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美育的功效性。
  
  [关键词]: 美读 契机 入境 共鸣 嗜美 发展
  
  美育,即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语文课更是美育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安排设计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具体鲜活的叙事中凝聚着深刻的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让美的形象深深融入学生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道德的一代新人。
  
  一、引导学生美读,显现美育的情感性。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它的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在语文课堂里,流动着热烈的情感场,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读者皆为有情人。读书只有动情,才能产生动力,产生真正的理解和精神的滋养。因此,必须让情感与认知和谐共进,相互促进。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在美读的过程中,目视、口诵、心想,理解内容,构思意境,感知其音乐性和美术性。美读形式多样,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依诗歌特有的节奏而诵,品其音之美;依诗歌描述的景色而思,赏其图之秀。把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诗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扣击学生的心扉,产生强烈的共鸣。如读罢徐志摩情深意切、清莹流丽的《再别康桥》,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一种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中,感知他所创造的一个静谧空灵的境界,体会了诗里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像,达到主客体内存神韵与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读罢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耳边那持久不绝的鼓声,动人心魄,令人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这首对陕北人生命与活力的颂歌,带动我们为生命呐喊、自豪;把我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朦胧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地体验生命过程中的沉积、勃发、沸腾与升华。师生把文字蕴藏的意义都给宣泄出来。在美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美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美读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美读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美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是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美读,还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美读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的。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带有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才有力度和美之感受。
  
  二、把握教学契机,抓准美育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一堂按部就班的语文课,不一定会产生契机。契机往往产生于学生对教师的预算的补充和优化,直至重构。只有学生的思维爆发出“火花”,照亮了执教者和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还能使教师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掀起一个个教学过程的“高涨”,那么契机就诞生了。契机的获得,体现了教学的随机性,它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的遨游,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在精神、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现行课标教材中绝大部分文质兼美。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找出文章中的情感最深之处。文章动情处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词句。例如:主题的强化升华、选材的出人意料、文章的感情基调、联想的新颖奇特、文章的清丽隽永、首尾的前呼后应……找到了文章的动情之处以后,教师还要去推敲、体会,探寻动人之外动情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很好把握教学契机,抓准美育的切入点。
  
  三、带领学生入境,凸显美育的愉悦性。
  
  “美感”的关键是情感,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熏陶。
  
  所谓“熏陶”,就是让有意识地创设美育情境,学生在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中,使其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抚摸、沐浴、润滑或激荡,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前提是教师本人不但有着丰富的语文素养,而且以自己对所教学科倾注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用职业特有的审美情感去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职业情感、审美情趣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入境,凸显美育的愉悦性。
  
  四、诱发感情共鸣,加大美育的感染度。
  
  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主体”和“主导”的同化。产生共鸣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有机的心理连接。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内在的信息交流并实现真正的心理连接,从而产生“共鸣”.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对课文应咀嚼品味,深思熟虑,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准作品与学生思想感情沟通、交流的共鸣点。这种“共鸣点”是作者匠心独运、惨淡经营、苦思冥想的着力点,是作品最易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节骨眼,也是教材中美的因素。
  
  美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手段,在教学中,它不是讲解和练习,而是“随风潜入夜”般的渗透;它不是巩固和强化,而是“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感染。
  
  五、指导学生嗜美,体现美育的顿悟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因为教学活动是认识性和情感性活动的统一。让学生在听讲时顿开茅塞,在问答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可以使他体验到惊喜、轻松、得意、期待的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嗜美欲。
  
  学生嗜美欲来自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启发诱导、精心培养的结果。有了这种兴趣,才会有一种想精读、咀嚼、品味、汲取作品精髓的“嗜美欲”.教师应让学生对教材的细读深钻,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和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这种欲望。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课文中美的精华,点燃学生心灵的“求美”“爱美”的火种,才能获得美育顿悟的效果。
  
  六、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美育的功效性。
  
  美育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艺术美,表现艺术美,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语文素质改善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因此,美的创造,就是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意,这是美育的目的。
  
  美的事物对人总是有益、有利、有用的事物。美的事物的功效性,决定和制约着美育的功效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文、做人、学知、懂道德、求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美育的功效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 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把美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拓展美,使学生的性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乘着“美的精神”,从而创造出“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来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在美的海洋里遨游,神思飞扬。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著[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3、《美育书简》席勒著[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4年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艺术手段】相关文章: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8-17

浅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审美教育08-05

浅淡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08-15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改革08-19

基于审美教育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探究08-15

浅议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视阈08-18

现代教学手段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08-17

运用CAI手段强化语文课堂教学08-1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艺术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