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时间:2023-02-20 10:47:2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摘要:本文从创新教育的概念入手,以创新教育同素质教育的关系和教育体制各个方位的比较,论证出创新教育的作用。以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为前提论证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从体制、观念、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解决了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将创新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上。
  
  关键词: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人格  观念  培养  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21世纪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面临这,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呢?恐怕还很难做出十分精确的描述。但敢肯定:21世纪一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特征也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创新教育。
  
  一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有机地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和社会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新方向,发展创新思维,掌握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的技法和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克服由知识经验而形成的各种心理定势,甚至将一切惰性知识拒之门外,它是以创新为目标建立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把教育回归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本身,它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贮存器,而是把学生当作一座宝库来开发,鼓励学生推陈出新,开辟新的道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号召教育工作者要“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之未明”.
  
  创新教育作为一个历史的、纵深的立体式综合体系,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更新、腾飞的新鲜血液,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90年代,素质教育在中国呱呱坠地,现正方兴未艾。
  
  那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体的关系又怎样呢?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但有着相携相依,互激互励的关系。而且在本质上也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亲合力。创新教育的主旨是要启发、诱导和强化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干扰受教育者的智力存储与思维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不仅有良好的记忆素质、精神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的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而素质教育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质性、差异性,注重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而这些也正是创新教育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的古代教育,崇尚经验,忽视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学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囿于传统的习惯和圣人的著述,“述而不作”、“仿而不创”.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毛泽东早在70年前就批评说,它“坏的总根,在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性灵,庸俗的随俗浮沉,高才的相与裹脚。”将人变成“人形鹦鹉”、“两脚书橱”.到了近代,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教育中有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尤其是解放后,国家更重视学生全方面的教育,但是即便如此,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贯输,不注重技能培养,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动力的训练,忽略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仍然缺乏创新素质。虽然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内,中国也创造了不少人间奇迹,但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人口大国仍然是不合比例的。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是难以实现的。1995年初,杨振宁教授到国内讲学,一位记者问他:“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留学生在中学时已做过成千上百道题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点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又据一位留德归来的学者说:“如果老师提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在国外学生中,10个人或许就能讲出20种答案。”日本政府早在1992年就提出“创新能力的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性的创新人才”.如今,日本的创新教育不是只有少数学校的实验,而是进入大面积的普及阶段。美国的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还设有“创造基金会”,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了援助。近年来,韩国认为:在新时代,国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雄心勃勃地推行“教育革命。”新加坡三大教育改革的课题之一便是创新教育,“训练学生具有弹性活跃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独立批判的思维形式”.
  
  当今世界各国勇敢地面对现实,公开剖析现行教育的弊端、积极推行创新教育的时候,中国为国家民族之生存,更需要面对现实,深刻反思,精心策划,迅速建立创新教育体制。
  
  二
  
  创新是一切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活动,是人类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而素质是要让人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教育报告认为:智力是一种理解周围的世界,并机智地去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就是说,智力就是一种适应力,一种素质。如果没有这种适应力,知识再多,面对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也终是那种固守一隅,无力应变的“现代文盲”.为适应这种崭新智力活动的需要,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最先进的教育。首先便是创新观念提出了一个问题: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是狭隘的知识,而是一种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如何让知识增值的一种动机,即如何学习。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换那种防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教育观念应该是将教育放在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中,要摒弃那种传统的偏重于知识,偏重于单纯的知识接收和以单纯的成绩优劣来衡量学生的旧式教育。众所周知,历史上每一种教育都试图提示人的本质或本性,但事实上,它们都只揭示了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而只有创新才是人的最高本质。
  
  严格地说,教育应该认识到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能的体现,而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和精神状态,是智商和情商的状态,是智商和情商的结晶。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造性与其智商的相关系数仅为0.48,而与其人格、性格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68.事实雄辨地证明:一个人的创新并不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学习和如何学会运用。当然,在这里,也不能说创新可以不需知识,而是更加需要丰富的综合的知识体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语),丰富的知识体系是创新的基础,知识不仅能为创新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迪人的创新灵感,但是创新教育不可能回到纯知识教育的怀抱,因为它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高和最终目的。从《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一书中可以看到:我国旧式教育高举的是知识的大旗;以唯“知识是举”来剥去人们身上的极富创造性的功能,注重的是一种封闭思维,把知识当作工具传授,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注重的是学生接受了多少这样一个结果。在“书山题海”的残酷事实中磨蚀了学生的意趣,想象力、求知欲,以及良性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它善于以单纯的对与错来评判和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和低劣,也常用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来剥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新思维,这种在单纯的课本上塞给学生许许多多看得见又好似有用的知识,殊不知,却扼杀了每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受用一辈子,一个民族受用千万年的创新必备的条件。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是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学者,他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特别强调创新教育对他所起的作用,他说,美国的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儿童玩具的组合到大学生的论辩,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美国的孩子上完小学或许还不会写一个生字生词,但它却能用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甚至比中国的中学生更出色的文章,而中国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便会写几千个生字生词,或者背诵许多诗词歌赋,但却写不出一篇属于自己独具思维的文章。这个悲哀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旧式教育沉溺于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勇气,走在别人铺就的路上去取得成绩的桂冠并且高呼“成功了”,这时,他已失去了自己的思维,失去了独立的一块天地,失去了迎接下一个挑战的劫机和自信。即丧失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所以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应该从一个“结果的套子”里面退出来,应该跟着时代一同进步并且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武装。使其达到:开放、科学、创新。
  
  创新思维渗透和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其它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创新思维,无论他多博学,他的意识领域都将是一片没有耕种的僵洁的土壤,长不出奇异的希望之花。(www.fwsir.com)所谓创新思维是破除思维定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挖掘客观规律获取未知知识,或让已知知识得以扩充,更新的一种求异思维。它可以让人才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由已知探取未知,于是未知变成已知,再由未知变成的已知和以往全部的已知再去获取未知,于是,未知又变为已知,这样下去,整个大千世界便成为一座取之不竭的财富,如此巨大的力量之源,仅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能行吗?当然不行。所以创新教育重在对这些创新条件的开发。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要在教学中创造情景去充分调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走出原有的只求结果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走上创新思维的道路,由以往的培养教育少数“天份较高”的狭隘对象转移到提高全民素质上来,所以,在当前的历史时期里,创新教育务必实行,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长久生命力!
  
  创新思维如同春笋拔节一般冲破定向思维的束缚,它是一个综合灵变的思维体系,它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顿悟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的复合体。20世纪科学的认识表明:创新思维已日益成为人类认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认识的根本思维形式。那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应当更高。教师应当开合自如、灵活多变地将复杂的相互联系而又区别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让这些思维方式灵活而又有效地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运用合理的思维结构去充分调动学生通常被闲置的那部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这一人类教育的永恒课题开始令世人瞩目地凸现出来。其最终目的是使受过教育的人以其创造性活动创造出新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而人的创造性活动是其创新人格的外部显现。那么,何为创新人格呢?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换言之,就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置疑,敢于求异的勇气,始终对知识信息和未来的新事物新思想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强烈地追求自主、独立,用正确的心态在幽默与激情之中表现出积极,自信的品德和个性。可见,创新人格综合了一个人创新所必备的一些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的非智力(情商)因素。勇气、兴趣、独立性、自信心、积极性和科学的心态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是单一的课堂上的教和学,它能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会思考的人,塑造起学生完善的健全的“主体性人格”,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宰,只有自己参与了、思考了、付出了,才会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懂得创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乃至失败都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学生学会真正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得与失。所以,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全面、长远的为民族贯输着一种意志,一种精神,它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产品,又可以使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里,“应试教育”这股反作用力还很顽固,要使教育改革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投入程度有一个深刻的反思。也就是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三
  
  那么,怎样来实施创新教育呢?我们应该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审视其地位和价值,从国情出发,融合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应用步伐。
  
  1、教育制度创新。它以教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实现教育制度的科学化、现代化为目的的不断变革的过程。就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而言,要达到制度创新这一要求,就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学校办学活力,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同时要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顺应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中小学校消灭薄弱校的地区,要坚决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以“等级十特长十评语”的考试评价方法,高中的招生可以加强职教与普教的分流,同时把招生名额按素质教育评估水平分配到学校,择优录取。在此,还要建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加强教育资源的社会化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有限教育资的源的利用率。校长、教师的校际轮换制度,电脑、现代化实验室的多校共享制度等等。
  
  2、观念的创新。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认为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就是好课;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就是好课。事实上,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衡量。因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新的课改里,教师要做些什么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不能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更不能把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作为是否成才的标准。而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这种新观念,并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3、思维的创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那么,我们就要从改变旧有的教育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教学法,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和家长都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点燃学生个性中的创新火花。必然,对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就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思维生产首先应具有创新性,并且应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的良好情境,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每一种新思想的提出都是对过去思想的杨弃。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杨弃。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4、方法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还应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创新方法。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实施教育方法的创新呢?我们应该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当今中国国情的高度来把握。首先,从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入手,传统管理方法的特色在于“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从的个性,而创新教育要求解放学生个性,实行开放式管理,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如果学校对学生管理得太死,卡得太紧,压得太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压抑,个性特长被限制,创新就几乎被扼杀。而且有创新意识的这批教师就应该既要能发现和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又能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传递“创造观念”,制造“机会”,摆脱固定的教学计划,制定变通性、适应性计划。以讲教材、“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将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课堂气氛改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以讨论、辩论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创新因素,对学生施以影响,以学生自知、自思、自创、自理、自评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外的各种有益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及展示其创新能力的舞台,同时应注意学生的情商的培养,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懂得灵活多变地应用、处理,从而又建立起了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样一举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最后,要注意优化环境,优化学校校园环境和优化学校从上级到下级的各种环境。学校培养教师,教师培养学生,层层深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具有平等宽容、甘为人梯的胸怀,再加上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介,不断完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能在这些现代化学习手段中去探索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
  
  总之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阶段,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活动。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还从其它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自主学习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①,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生活,创造性的适应环境,及对待和建构人际关系,同时也塑造了其自身的创新人格。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创新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教师,应当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大潮中去,勇敢地做创新教育的弄潮儿,为促进我国创新教育体制的早日成熟,健康发展,贡献我们能够贡献的力量。

【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相关文章:

素质教育之我见08-17

素质教育下的创新教学08-11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08-17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08-17

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08-17

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08-17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10-22

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素质教育08-17

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