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3-02-20 10:48:1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能力?” 后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一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认识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从语文科的性质来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可见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只有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课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理智感、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1、以文本导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2、以诵读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3、以艺术染情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4、以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语文世界里为学生撑起一片朗朗的天。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热爱我们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0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08-17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7-20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0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24

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08-1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8-07

浅谈写字教学中的情感品德教育08-1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