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时间:2022-08-07 23:59:2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作者]  江苏郝敬华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内容]

 

    ——浅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最近,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阅读课,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颇有感触。今将其中两个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两位教师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再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盯”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得怎么样?

    生:“盯”的意思是“集中视力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葫芦很专心。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自言自语”的意思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生:“那个人”说话时心里很高兴。

    师:我们读“那个人”说的话要读出感情来,怎样才能读好呢?下面听清老师的要求:“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读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那个人”说话时心理很高兴,“盯”、“自言自语”、“快长啊”和“大南瓜”这些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拿起笔,在这些读重音的词句下面加上点儿。同学们请按以上的要求认真练读,看谁能读出感情。

    练读后,几位学生试读,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作了过分强调,其余地方基本是音量相等,速度均衡,显得十分呆板、生硬、做作。接着,学生又反复地进行练读、试读,但总是读不出真情实感来。最后,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试读作结。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生读“那个人”说的话)

    生:“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咱们平时大都“自言自语”过,同学们把“那个人”说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说一说怎样读才算是“自言自语”。

    (学生练读)

    生:声音不能高。

    生:速度要慢一些。

    师:说得好!“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当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另外,读时还要注意“那个人”说话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大家练一练,看谁既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还能读出他的心情。

    (学生练读)

    师:好!你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老师想请你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你把“快长啊”读成重音?

    生:我觉得这样读,能表达出“那个人”的高兴心情。

    师:不简单!你能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让我们为他鼓掌(师生鼓掌)。不过,老师想补充一点,“那个人”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感叹号,表示他心里特别高兴。这位同学还没充分地把他这种心情读出来,同学们先看看68页的插图,再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开始试读时,感情还不太到位。通过反复训练,最后,绝大多数学生能读出感情,有的读得有声有色。

    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所教内容相同,为何教学效果各异?这主要是在处理“自读感悟”与指导“朗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上,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究竟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以“自读感悟”为主,因为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具有很强个体性的活动。再则,学生所读课文大都是现代汉语。毫不夸张地说,在教师的点拨下,只要学生将全部心智投入,通过反复地“自读”实践,就完全可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诚然,为了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质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明确,这仅仅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第二位的,绝不能本末倒置。

    第一位教师将学生“自读感悟”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却把“朗读技巧”视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法宝”,好像教师一旦将此“法宝”传授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可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殊不知,这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纯技巧,把完美的语言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练读、试读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不是咀嚼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而是按“朗读技巧术语和标号”之图,索“有感情地朗读”之骥。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神似”,去生吞活剥地追求外表的“形似”。无怪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位教师始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通过“自读”去“感悟”。在训练中,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这位教师并不是不指导“朗读技巧”,而是把“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机地寓于“自读感悟”之中。如,“那个人”说话时“自言自语”的语气和高兴的心情,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感悟出来的。由于教师把这两个方面进行科学地安排,在“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明显地得到提高。

    另外,第二位教师还有几个方面是第一位教师所不及的,如,让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通过“自读感悟”去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自读感悟”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在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在教学中,如不是以“自读感悟”为主,为指导“朗读技巧”为辅,是很难收到这些良好的效果的。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相关文章:

自读 感悟 积累08-16

自读 感悟 积累 运用——《匆匆》08-16

《火车的故事》朗读感悟08-15

自读自悟 精彩分呈08-16

“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08-17

《隆中对》自读08-16

读《朗读手册》有感08-24

“导”的设计——指引学生自读自悟之路08-17

《月亮上的足迹》自读08-16

阿炳在1950(自读课)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