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新教材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

时间:2007-3-29栏目:语文论文

bsp;      字)未计入.

 新教材          1    2    8    11  2    24(10818)

    历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熟读背诵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全局,所以400字以下的课文最易成诵(如《劝学》292字,可在1. 5课时内成诵),400至600字的课文次之(如《师说》456字,可在2.5课时内成诵)。这两类课文在新教材中占87.5%,给诵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此外的变动有:取消“预习提示”,将点明课文主旨的话并入题注;简化“思考和练习”,将理解课文内容跟熟读背诵结合在一起,一般不涉及写作特色——这些,均可一眼看出,无须解释。

    这套教材(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说话都包括在内),是在总结历年教材编写经验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既突出了能力训练的目标,又便于操作。仔细钻研它,定能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三

    为了跟新教材相适应,切实完成高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上要实行一个转变、一个转移。

    一个转变是: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最近20年来,文言课堂上教师絮絮不止、学生鸦雀无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课本规定要熟读背诵的篇(段)大多作为课外作业处理。这种做法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诵读看成负担,不到临考不读书,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所以诵读的成绩很不理想,尤其不利于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课堂的大半时间让给学生练习诵读,读到基本成诵而后止,如此则学生必定乐于在课后用少量时间进行巩固。要知道,学生本来就喜欢诵读,更希望读得动听,能因势利导,使课堂上书声琅琅,即可提高他们诵读的积极性。

    课堂大半时间既属学生,自然要求教师少讲。少讲,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理由是:高一学生已诵读过七八千字,有初步的积累,而所学课文又非佶屈聱牙之文,且有详细注释,认真读几遍,十之七八可以读懂,真正需要讲解的并不多,此其一。其二,从训练的意义讲,如果一词一句要由教师来讲解,适足以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一切死记教师的现成结论;相反,如果把学生在诵读中能够领悟到的留着不讲,倒可以促使学生勤于思索而力图有所发现。二者孰得孰失,岂非洞若观火!

    过去我们讲得多,主要是因为怕高考,一旦考题中有自己没有讲到的,便以为责任在己,无可推卸。而今后侧重考能力,不再使用课文中的句段,我们大可不必怕下去。当然,少讲不是图省事,该讲的还是要讲,要讲到点子上。

    一个转移是: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诵读上来。

    翻译和古汉语语法之所以成为教学的立足点,是因为有些人把它们视为学文言的捷径。然而事实证明了它们不是:许多在中学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依然不懂文言。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是从古汉语口语发展而来的,相同的地方很多,有不少文言句子只要更换或增加二三个字就成了现代汉语,完全没有翻译的必要;硬要翻译,无非是让学生记下一篇完整的译文,大家都放心。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译文上,对原文倒不怎么下功夫了;一旦离开译文,原文的内容就变得模糊起来。这哪里是学文言文呢?至于语法常识,笔者认为凡句意已明者大可不讲,尤其不可使用“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之类的术语;否则你不讲我明白,你一讲我倒糊涂了。我们的原则是:坚决反对那种从头到尾翻译课文、大量引用语法术语的做法;只有在特殊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把翻译和语法当作排疑解惑的补充手段来使用。我们的立足点不在这里。

    我们的立足点应当在指导诵读上。指导诵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学生读错了字,要给他们正音;读破了句,要针对其原因(如误解词义或句意等)作一点解释;为了读出语气,要提示学生注意虚词的作用;为了突出重音,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这些都是初步的工作。在检查学生背诵的时候,遇到背不出、丢句、上下文颠倒等情况,还应当讲讲作者的行文方式以及文意的连属即所谓“理路”。至于课文中的至理名言、警策和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用三言两语加以点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恐怕也是必要的。这种指导方式跟教师从头到尾讲解课文的方式相比,似乎显得“零碎”一些,但它是有效的,因为它有的放矢,不从“本本”出发;而且课堂既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也只能这么办。如果一定要给它寻找理论根据,那就是过去宫廷教师所用的教学方式正与此相类,称为“伴读”。当“伴读”,并不简单,需要相当高的教学艺术。我们能给学生当好“伴读”,应当说是很不错的了。

    经验证明:要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必须首先自己读好。榜样的力量无穷。教师能作示范朗读乃至示范背诵,学生刻意效法,收益必定更大。

    上面写的纯属个人意见,聊备参考而已,但我还有要说的话。

    弯路常常可以使人省悟出某些真理。过去我们批判旧时代学塾教师强迫学童死记硬背的做法,以为诵读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应当弃若敝履,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古往今来的许多大作家、大学问家全都受益于诵读。我们应当吸取文言文教学传统经验中的这个精华部分,不能将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当然,我们要力图创新,但这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正如鲁迅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引自《论“旧形式的采用”》)照这个方针去做,文言文教学的前途必将是大有希望的。*

    (作者简介:张必锟,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参加了高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责任编辑  牛永新)

上一页  [1] [2]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