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中学生课外练笔概说

中学生课外练笔概说

时间:2023-02-21 20:12:1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课外练笔概说

[作者]  陈新/朱怀珠

中学生课外练笔概说

[内容]

    课外练笔之于中学作文教学的作用,不可低估。下文拟就此略作展开,以透视其特征和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

            一、启开心灵,抒写真情实感

    课外练笔的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材料真,二为感情真。材料真,就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所见所闻;感情真,就要求学生情有所依,思有所凭。老舍老生曾告诫初学写作者“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这实在向人们道出了写作的诀窍,写真实生活,不掺杂水分,更不无病呻吟,这既符合练笔的写作要求,又指出了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途径。

            二、纵横捭阖,体式开放自如

    与课堂作文训练不同,课外练笔大都在写作者的自主意识下进行,而较少受各种清规戒律的约束,因而这种自我训练的写作体式在很大程度上捭阖自如,灵活丰富。

    所谓“灵活丰富”,是指主体写作行为不受时空的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的限制,甚至写作思想亦不必受课堂作文训练左右;无论是家庭、校园,甚至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也无论是情调高亢的或是抑郁悱恻的,都可反映在写作行为之中。因此,写作时空的灵活、写作题材的灵活以及写作思想的灵活,构成了课外练笔这种作文训练式样的独特体貌,亦是练笔写作时有精品的根本原因。

    所谓“捭阖自如”,主要指练笔形式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总是相对于课堂训练方法或指定的表现形式而言的。课堂作文训练总要体现出常规作文训练的若干特点,如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以及组织学生编写提纲或引发讨论等。练笔则不同,它或段、或篇、或议或叙,随感而发,缘情而述。写作中,或搜寻素材,或实地观察;或一挥而就,或搁置数日后方提笔缀文。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它们或日记,或随感、或小品、或短札;或饱蘸激情,一抒到底,或感慨万端,欲收不能。总之,离开了课堂训练方式的支配和约束,反而带来了练笔写作的丰富多彩和盎然生机。

            三、野马放缰,思维恣意驰骋

    君不见,课外练笔以其格调的清新,思维的潇洒,运作的灵活独放异彩,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特区”而倍受青睐。究其缘,盖在于“放脑”,即写作思维的灵活自由使然,那么,这种“放脑”式的写作思维有何特征呢?笔者认为,其特征有三:

    其一,指向性。指令的发出者为写作主体,而非教师或某种外来的要求。因而这种写作心理如叶老所言“是发表的欲望”,故尔主体写作的内驱力是相当富足的。练笔思维的指向性呈两种形态,一为写作者为着主观上思考或探索的需要,留心观察客观生活,精于提炼目标信息,工于穿插、剪裁、缝合既得信息材料,其练笔写作行为始终受既定的思维指向的调控。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脱离父母教师的态势,而表现出独立的自主意识。因而心理学家把人的这一时期称为人生第二次“断乳”,即心理断乳。在这种心理制导下,他们更多地思考人生、社会,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企求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因此,他们不仅关注“孤独”、“潇洒”的内涵,也对“臭氧层的破坏”、“社会腐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索志向,反映在练笔中,便鲜明地折射出定向思维和深入探索的心理意向。这种练笔思维往往使主体对生活具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力,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深入体察和洞悉其本质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即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写作主体的显意识区域和潜意识区域同时发挥巨大作用。

    指向性思维的第二种形态,表现为写作作者接受某一任务后,围绕中心论题,观察思考、搜集材料,提炼总括的定向思维特征。所谓“接受任务”,指的是在练笔训练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提出的某些训练要求,如为配合教学提出的剧评、影评,人物形象评析或某部书的读后感,也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作定向分析探索。所有这些,并非由写作者本身萌发欲望的写作行为,作为课外练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思维特征也体现出定向性,从而使写作者专注于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热点而深入思考探索,洞悉其本质至直至产生慧眼独具的创造性发现。

    其二,随意性。思维的随意性即表现在练笔过程中,写作者的思维不受来自于他人的指令、任务和约束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捆缚,亦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思之所之,或感或悟,或叙或议,极思维之驰骋,形文章于笔端,其可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在这种思维制导下,写作者真正做到了放脑。例如,同样描写高一军训生活,写作思维的触角和形式却迥然不同,有整体速写,有个体特写;有心理透视,有以貌传神;有一篇而言已尽,有多篇而言未终。有一位同学,接连写下“哨声中的期待”、“汗雨中的情怀”、“笑迎骄阳”、“凯旋”等系列短篇,各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既显示了同学们写作思维的灵活自如,又显示了练笔“有内容,重资源”这一鲜明特色。

    其三,跳跃性。思维的跳跃性即指写作过程中主体写作行为不受一时一地或一事一人的限制,且大都表现出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这种思维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往往在较短时间内由于兴趣的转移和新的因素的刺激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如果写作意识不强,这些感受可能一闪即逝。而有心的同学,则善于捕捉这些有价值的思考。反映在写作中,主体写作行为往往是非连贯性的,而写出的短文却往往是寓意深刻或意味隽永的。当然,这种思维的跳跃性并不会导致文章的支离破碎,它只是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以及联想的丰富的写作思维及技能的物化反映,在自成一体的文章中,无论是片断,抑或篇章,文章材料的组织以及语言的锤炼等不仅不会带有斧凿粗糙的痕迹,相反地,往往还会闪现智慧的灵光。

            四、短小随意,适应时代需求

    现代社会生活的旋律,总在追求“短平快”,正因为此,人们的步子迈快了,节奏紧张了,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而教育,这块顽固的堡垒总还在踱着自己的方步。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核心实质就是教育要高效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探索。而我们的练笔写作,以其短小随意的特点,正较好地体现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同样是思维训练,练笔可以把思维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随意自如,不受外力制约;同样是观察训练;练笔更偏重实践,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样是一篇文章,练笔可以随意驰骋,或长或短,言尽而终。所有这些,既显示了课外练笔有着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紧张,学生的学习负担随之加重。如果放弃或漠视短小有效的课外练笔训练,而完全代之以课堂作文训练,除会失去如上述所说练笔的有效作用外,势必会使作文教学单一机械。如此,“缠脑”一说恐怕也就会无懈可击了。

    如上所述,课外练笔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正如母体上的一枝旁逸的虬枝,既古朴遒劲,又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同时,由于练笔的自身特性,因而在教学上也就有别于课堂作文训练。笔者在教学中总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激发写作热情,倾吐真情实感;捕捉采集感悟,厚积生活储备。基于此,在练笔教学中,常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养成习惯。即让学生持之以恒,不间断,上文已经指出课外练笔是写作者自觉的写作行为,唯其自觉,这种写作才有存在的价值。魏书生先生要求学生坚持每日一记,这种做法的合理内核即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引导鼓励。这是促使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得以养成的必要保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课堂推荐。即利用课堂讲评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推荐评析优秀习作,以达到鼓励的目的。

    2.巡回展示。即集中优秀练笔,辑成一集,定期或不定期在班级中传阅,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评语交流。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十分看重这种交流,这不仅是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是师生心的交流,尤其对学生的写作热情、兴趣等非智能因素的形式和导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推向报刊。自己的习作能被报刊录用从而具有社会价值,这是每一个同学的心愿和最感兴奋的事情。多年来,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或亲自向报刊推荐。而后,师生共同品味那果实成熟后的欣喜,其乐融融。

    三、联姻作文。即利用学生练笔中的材料和话题,引发课堂讨论,并以之为材料,进行课堂作文训练,使课外练笔和课堂作文训练有效互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收到了一石双鸟之功效。

【中学生课外练笔概说】相关文章:

浅谈课外练笔08-08

唐诗概说..08-16

美术概说08-16

《苦柚》教学概说08-15

美术教案-美术概说08-16

人类起源概说作文01-05

小练笔作文12-01

练笔优秀作文01-01

小练笔作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