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时间:2022-08-08 00:21:1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作者]  龙剑梅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

[内容]

   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非一种始于今日的新的教学手段,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联系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际,在传统提问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力求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真正为教学改革服务,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现实课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上,尚存不少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一是提问如何切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在遵循教学普遍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和掌握每门不同课程的特殊规律即特殊性,克服各门课程提问千篇一律的弊端,使学生不厌烦于那种每门课程等齐划一的提问方式;二是提问如何从每个教学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大范围的履盖面广泛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个性要求与求知欲望,克服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三是提问如何真正具有新见,又不离纲离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的课堂教学环境,避免枯燥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交流渠道;四是提问时教师如何恰到好处,把握时机,唤起注意,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掌握一个能从学生所需出发又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度”,即适度性原则,克服无的放矢,漫无目标,多而泛但收效甚微的毛病,等等。鉴此,本文拟从实践者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作一分析论述。

            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课堂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巧妙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创设课堂情景,引人入胜的一种语言技巧,是谓提问的教师“主导论”作为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其课堂提问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且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提问的形式多半以问话、对答的形式出现,其间即包含着提高学生语言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素质的任务。善于说和听正是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判断等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学生答问的言语表达看,一则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语言素养;二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因而,可从传统的单一信息传输中解脱出来,扭转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局面,通过问、答或口答或笔答或小组讨论集中答等形式,变为双向、多向交流。可以说,课堂提问这一形式直接与语文课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也可疏通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通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可见,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必须恰当运用语言,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或目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敏捷思考,迅速答问,引发创造性。第一,提问作为解疑析难的教学手段,必须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其本身便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第二,正因其建立在教材语言基础上,又不囿于现陈的语言知识,须作适当延伸扩展,那么更多的是教师语言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具体在:如何提问,提什么问,对哪些学生在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采取什么方式等。第三,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创造性,体现他们运用语言的主体原则,培养积极主动的语言学习习惯。因而第四,提问时教师必须在语言设计与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有效到位,注意其启发和引导功能。只有富于新鲜感和吸引力,才会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运行上同步一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

    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师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因此,学生主体是提问有效的前提,是谓提问的“核心论”。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需知道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即其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必须胸有成竹,有一个清楚了解。教师在学生不知道而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或已知道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以图深化知识的心理状态下,给他传授知识,提出问题,最易于得到学生激烈而有效的响应。这种求知欲与探求兴趣,正是其学习积极主动的内在动力,一旦激发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的先导,能带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此时此刻,学生能联系先前所教的、自己所学所思的种种问题作系统思考,加深印象,获得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尊重学生学习愿望,引导对所提问题的热情,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原动力。这正是学生一个认知不断完善、发展,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甚多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范围由小到大,理解由浅入深。否则,就算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提问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第一。第二,在语文课堂提问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同契合的思维切接点,不仅要视当时课堂情景、氛围、学生学习情绪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与学生在思维的深层次上求得同一。这是一个潜在的隐性的问题,往往难于在一时一刻,一情一景中把握,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能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领悟到学生在哪个方面不足,在哪个方面有待深入等。而这一方面、这一点又恰恰能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能全面联系以往知识,或对本堂课有点化作用,具有较为普遍的适应意义。这种思维的契合即切合点的寻找,往往能打破“满堂灌”、教师问而无效、教师问而学生不答或无话可答的被动局面,是一种依照学生主体要求而设问提问的价值性原则,把学生的价值实现要求摆到了教师思维的首位。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切入,选正准确的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又匠心独运,巧妙构设,使学生感到问题确实提到了点子上。即所提问题具有现实适应的思维价值,既不简单行事,空泛被动,也不繁琐模糊,千篇一律,而是一种合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正常有效的语言信息,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因而第三,教师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学生来源不同,一般说城镇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好,见识面广,且性格开朗、活泼、表现欲强烈,在回答问题上,语言表达流利,很可能超水平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农村学生,大多害羞,易紧张,拙于口头表达,语言基本功不到位,临场发挥水平欠佳。另外,成绩好、基础好的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主动性强,在回答问题这一环节上有“垄断”课堂的趋势;差生听课就相反,基础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学习方法也不当,只能勉强应付简单的提问,复杂一点的问题就会不知所措。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教师要规划出适合每个学生能力的问题,遵循量力性原则,让每一类学生都有得到考查的机会,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组织全班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慎重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而绝不歧视差生,每次只叫几个尖子生答问,或以提问来惩罚学生。同时应注意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其情感向有利于课堂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对用了功的差生尽量减少否定评价,多予鼓励,善于从其答问方式分析解决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多启发诱导。这样,就能缓和与学生之间的紧张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答问为乐,获得知识。第四,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核心地位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学生提问,让所有学生都有问和答的机会,要科学地允许学生在不打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随时提问,与教师适度辩论,甚至可围绕某一疑难问题进行短暂有序的课堂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作结论,这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一般是无计划的即兴提问即随时性质疑,但往往是思想的火花,要多予保护和支持。当然,这更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不怕学生问倒的气魄。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是思索的过程,只有动了脑,认真钻研了,才会提出有针对性的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的提问是最有效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肯定、赞扬,就是问题肤浅了点,或许有个别学生提出钻牛角尖的问题,都不能轻易地否定。因为他们的问题多少反映了学生哪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是知识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应耐心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加以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教师帮助解决,对个别钻牛角尖的同学,也应沉住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久而久之,教师终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学生不断实践,兴趣不断被激发,不断积累知识,进而在学习上会产生量的飞跃,质的升华,从而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三

    中学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目标教学,这是由目前的教育现状和功能决定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要以教材为依托为根本,即所谓“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再依此而适当扩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至于其科学否,另当别论。但只有对教材上的课文、单元知识短文认真精读,对教本所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顺利达到大面积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材始终是其有力依据,是保证其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教师要十分认真地钻研教材,读精读透,依据教材内容而设问提问。是谓提问的“基础论”。每一连串的有序提问,应是教师对每堂课所设知识点的联结,也是对教材内容精华的提炼、点化和贯穿。通过提问,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重点,也能反映教材的方向。其自然发展过程,即是教师课堂程序的逻辑发展和教材内容合乎规律的自然延伸,是通过教师预先安排准备好了的教学思路来组织的,从中能窥出其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即课本知识结构与教师课堂思维模式的课堂反映。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以基础知识贯穿课堂始终,以点带面,扣重点,攻疑点,破难点,在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首先,提问类型的设置以教材为依托。预习性提问要求学生能在教师布置的问题下提前阅读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习性提问则也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所铺设的知识结构为重点的;关键在于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课堂讲授中的提问设计,更是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的一种知识点择取,目的在于有效调控教学进程;至于其他的书面提问或小组讨论答疑,课堂辅导式提问等,也应以解决教材中的问题为第一前提。其次,提问的思路既本乎教材又灵活运用。提问的天地是宽广的,从字的多音、异读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意,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效果,句段间衔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要有选择、有难点和重点。问题过难或过易,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提出的问题若太直,层次太浅了,就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思考题,不能照本宣科,乱套教材,死搬教材中已有的模式,而应有所创新,有所改造,充分体现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问题应是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课文、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力避与课本后的练习、参考书上的思考题重复。这就是适度新颖的原则。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可以看到,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了;他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教授《猎户》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以‘猎户’为题?以‘访打豹英雄董昆’为题行吗?”学生一听,兴趣就来了,我趁机就讲解了文章的结构安排、材料组织、写作特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等一系列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第三,具体而言,以教材为依托的提问方式与提问点是很多的。围绕着教材知识结构,教师往往可设计出一套套的疑问网络,让学生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因此,围绕教材、紧扣教材进行提问,也是教师教学经验与技巧的体现。在具体教学操作中,我曾尝试针对语段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教学,收效甚佳。讲析茅盾的《风景谈》开头部分时,在指名朗读的基础上,“提了这样一组问题:文章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我们又如何为这幅画命名?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接着我按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旁敲侧击,提示点拨,从标题“风景”切入,追问学生,这一段落中有几个“风景”字眼?它的上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具有什么含义?能不能说“风景”就是“文眼”?作者为何极力叙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单调、平板?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趁机讲解了“风景”的具体内涵,文眼在文中的作用,文章如何点题,如何采用先抑后扬手法等问题,还复习了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了这一部分的写作思路:先写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揭示题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此外,还可针对课文中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语句进行提问,如作者为何要提《塞上风云》这部影片?“长方形猩红大旗”有没有其它深意”等等,并让学生课后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细细思考,发挥再创造能力,想到了哪一步就是哪一步,具体答案留到课余辅导课时师生讨论,学生往往易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整篇课文通过多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能理清整个结构,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强调课堂提问本乎教材,也并非就是教材的翻版,仍有教师创造性的问题。

            四

    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并非易事。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门艺术。是谓提问的“艺术论”。因为课堂提问还不仅是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简单地熟悉课文的中心内容、思路结构上面,而是借助其艺术化手段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为终极目的。比如,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又要注意新颖;同一问题,可从不同层面提,从不同角度提,要具有弹性、延续性,由一个问题而导出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网络,把知识结构系统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其中就包含着深刻的课堂教学艺术性原则。因而,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课堂提问艺术化,乃是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最高境界。在提问这种课堂语言运用方式中,且不说其本身从言语选择、表达到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包含有艺术性,就是通过提问而联结起来的师生之间心态、情感、思维、思路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如何达到契合、协调、同一,如何互通信息、相互沟通等方面,也是一个需要教学悟性与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应努力追求提问的艺术化境界,从中,教师能忘我地发挥教学水平。而学生呢?既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能不自觉地顺乎教师缜密的思路而养育创造思维能力。

    这种最高境界的艺术化原则,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1.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天衣无缝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提问艺术巧妙地与其他教学环节融为一体。2.善于捕捉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从回答问题中反馈来的教学信息及时予以处理。3.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提问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学生有所收获。4.在提问时如何有的放矢,设问如何科学严密等方面要慎重、周详,反复思考,并多总结经验,逐步提高。种种这些,不一而足,就不在此作深入论析了。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08-20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8-17

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08-18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8-17

浅谈小语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提问08-20

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08-08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08-17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08-17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8-19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