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一种不容忽视的“参考答案”现象

时间:2007-3-29栏目:语文论文

题也配考我吗?如新版初中语文五册第五课《还乡梦》自序的习题第四大题的第4小题:“《世说新语》写晋朝大将军桓温北征,经过旧日熟悉的地方,见到以前种的柳树都长得很大了,大为感慨,于是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以后就成了典故。本文哪儿活用了这个典故?这样活用,有什么作用?”像这个问题,第一问连小学都会回答,因为文中有一句‘兽犹如此,人何以堪?’第二问要回答,又必须联系上文,即已超出用典的范围。其实,诸如此类问题,只要加个注,让学生知道原典故的出处,余下的留给学生去联想,大可不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

    还有,有些习题,课与课之间,重复出现关于句式,修辞、标点应用的问题,例如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表达效果,这种标点,起什么作用。本来,句式也好,修辞也罢,标点用法都行,它们的作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学生只要弄懂,便会举一反三。至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何理解,只要联系上下文是不难回答的。而课后习题,动辄就提这些问题,并付有答案,一来学生感到老套,没有新鲜感,二来逐个去解答,又养成了一种孤立、静止地学习的不良习惯,加之要记答案内容,浪费时间,所以干脆抄“现成的”。

    第三:学生抓“参考答案”不放,还有一种怕考试“吃亏”的心理。

    《语文学习》1991年第3期刊载了杜秉庄《从一位考生答题引起的思考》文章,引述了一位高材生,在高考时答一道选择题,考后老师问他选择某答案的理由,他分析得十分深刻,讲得很有道理:“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我看得出他对这段文言文是读懂了,理解颇深刻,答题的思路也是清楚而正确的。就能力而言,他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教学大纲规定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如果让他翻译,我相信他能够翻译得比较正确。然而,他却答‘错’了,丢失了宝贵的3分。“当这位老师告诉他标准答案时,他眼睛睁得滚圆,感到惊奇、遗憾和无法接受。”[④]这种情况,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答错的有不少是平时肯动脑筋的学生,因为,他们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就连在平时的教学中,思维活跃的学生对某个问题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并有其独特的见解,但最终却与标准答案不符。每当这时,老师也很为难,只能给其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但还要咛嘱一句,考试时,还是照标准答案答为好,以免“吃亏”。事实也如此,平时学得好,考试不见得就会得高分;平时不大肯动脑筋,只要死记标准答案,考试起来分数也不低。这么一来,教师为了让学生不吃亏,对课后的习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学生也怕吃亏,抓住“答案”不放,脑子成了装标准答案的杂货店,大家都死盯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哪还有心思很好地去训练语文的听、读、说、写能力。这种现象,简直就是“买椟还珠”!

            三

    综上所述,可见一本小小的《参考答案》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怪圈,学习语文回答问题离不开它,但最终又不能得到真正的独立思考的训练,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既然它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危害如此之大,到了老师这一关,理应制止,而就目前看,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有多方面的配合,但其中主要还得从教育本身去找原因。教材课后习题的增多,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说到底,一切还都不是围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在转。这些年,标准化考试越来越走红,全国一股风,标准化考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的弊端也已迅速地显露出来,尤其是语文。这方面已有不少专家在探讨,笔者就不多谈,但就目前学生手拿《参考答案》不放这一现象,就是一个很有力的实证。

    近一两年,国家教委提出,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改变观念,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不要单纯追求升学率。这无疑对学生是一个福音。不过,要真正做到,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作为语文教育,如何从指导思想上,尤其是教材编辑的指导思想上,以至在整个考试的内容形式的指导思想上,从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能力的问题就很值得认真研究。

    依笔者看,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无论从大纲要求,教材的组织编写,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乃至整个考试体制,都未能从根本上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拼命追求升学率,仍然是实际教育中师生所共同趋之的目标。现实中,“参考答案”的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教材系统与考试体制的弊端,正是它的根本导源;指导思想上也不无问题,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就没有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新教材表面上说要减轻学生负担,实际上却仍是搞“题海战术”;在教师参考书上附习题参考答案,更是一种严重的弊端。它既有损教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精神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为牟利者和书商提供可剩之机,最终造成对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危害。

    中学语文教材所附的思考练习题,应该少而精,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方面考虑,应富有启发性。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应突出重点,强调理解与应用,举一反三,避免同题同类重复。教师参考书应为教师设计提供多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不应付什么习题参考答案,以免造成教学上的误导,和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等不良习惯和态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尤其是检验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一定份量的客观题是必要的,但应尽量控制比例;应多方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各类体裁文章的表达技巧,以期能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独立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各种语文表达能力。从根本上摒除“参考答案”现象及其带来的种种弊端。

    ①③  沈杰《语文教学“整体感受”观》,《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期,第18、19页。

    ②  旧教材参见《全国统编初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第13次印刷)。新教材参见《全国统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5次印制。

    ④  杜秉庄《从一位考生答题引起的思考》,《语文学习》1991年第3期,第7页。*

上一页  [1] [2]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