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借助信息技术 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借助信息技术 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时间:2022-08-07 22:40:29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借助信息技术 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学应用”正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情境应包含丰富的“数学知识”(指数学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结论性知识)和“数学体验”(指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数学情感、数学意识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计算机让数学实验登堂入室,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实验的含义。
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主体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因此,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根据研究目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景,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是一种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发挥技术优势,开展数学实验,发展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特别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的工具。”可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帮助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数学教师必须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设计数学实验,恰当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让它不仅支持教,而且支持学。
     1、巧妙使用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实验——归纳——猜想——证明”应该是数学学习、发现、探索、创新的一般程式,数学结论的得出不再是从书上看到的,从老师口中听到的,而是学习者自己经过观察实验、归纳概括、猜测想象,验证发现而体验到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Maple》等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多媒体的演示工具,而是一种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的认知工具,因此利用它的特殊功能(如计算、图形的变换、数据处理等),引导学生通过键盘、鼠标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简便快捷地发现数学问题的实质,从而验证数学结论。
例如:在教学小学实验教材第八册 “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先设计了一个探索式实验:让学生用一定尺寸的小棒摆三角形,创设问题情境,归纳出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而猜想“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验证式实验,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绳子、小棒、尺、剪刀等),还提供了“几何画板”这个计算机软件,需要的学生可以拖动鼠标,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根据计算机所给的三边数据,借助计算器,发现并验证了“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在这里,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直逼数学问题的本质规律,把大量的数学计算、画图、测量留给计算机完成,把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更为广阔和有价值的数学发现和创造,真正实现了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最终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2、借助网络功能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实验使得数学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演绎推理,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因此,教师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提供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等,实现对数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例如:在教学小学实验教材第四册“一亿有多大”时,教师首先提出研究目标:一亿粒米有多重?引导学生先猜测,再分组实验。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验材料(米尺、天平、磅秤、钟表、黄豆、计算器),学生的想象是极为丰富的,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师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学生可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查找对比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研究深入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三、开展计算机辅助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活动的实施原则。
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要从教学设施、教材内容、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数学实验活动要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实验,具体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因素,不要盲目地无选择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核心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鼓励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要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重视直观和形象,而忽视理解和抽象。应有益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思想的理解,克服与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丰富数学的活动形式。
2、适用性原则。
数学实验,这一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情境,面对小学生和小学教材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应以“适用、能用”为准则,不宜过分追求“高、精、尖”,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数学实验。
3、平衡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熟练的基本运算、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努力实现多种媒体的全面和谐的应用。
4、广泛性原则。
在数学实验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以及互联网等,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对于同一个实验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可以一个人为主,也可以小组为主,可以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实验和演示,也可以在课余让学生实验,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实验活动,做到因材实验,讲求实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我们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CAI这种工具和载体,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去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03年10月  胡载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模拟动态图象的实验》  许光新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帮助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它让数学变得现实起来,把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了现实,学生可以巧妙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功能,用眼观察、动手实验、用脑思考、用心探索。教师应当贯彻“目的性、适用性、平衡性、广泛性”原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实现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数学实验    发展能力    平衡适用

【借助信息技术 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相关文章:

将生活观引入数学课堂的尝试08-17

[小学数学]数学课堂创新“引入”08-17

数学课堂创新“引入”08-17

趣味物理实验在课堂引入中的作用08-20

将生活引入教学08-17

将影视作品引入思想政治课堂08-17

数学课堂教学该如何引入08-1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08-1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知”引入七法 论文08-08

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