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

时间:2023-02-21 19:06:43 信息技术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

魏然  王志东  江西省东乡一中
内容提要: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长处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展开论述,并从可行性,软、硬件设施要求,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 网络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社会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网络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智能环境
  1、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必然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需要创新精神,而创新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的竞争将最终演变成为对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机遇。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2、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发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为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并非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函,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整合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夫论如何,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3、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但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当前大都没有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
   4、我校校园网的建设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物质保证
   我们为适应时代要求建立起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初步建立了一支有强烈教改意识和一定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多媒体软件研究队伍。我们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设计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网站,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三个微机室,两个多功能语音室、一个多媒体电化教室、两个教师多媒体制作室,学校现共有200台586以上的电脑,两台视频投影仪,三机一幕已全部进入教室。学校将于省重点中学验收前建造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视听阅览室、软件制作中心等。由于校园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目前师生们在各个办公室、计算机实验班和计算机专用教室的工作站,已经能通过校园网络完成获取各种教育、教学信息、通知、电子邮件、视频点播、运行多媒体课件等,现在我校已具备办公无纸化的基本实力。校园网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的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秦兵马俑的录象,在学生面前真实地展现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心灵得到震撼,达到“未学文,先有感”的效果。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阅读、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所感。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背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发布,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梨花带雨’图,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息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
  又如,在执教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学习软件“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究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①他可以进行“人机对话”,智能地分析接受人的指令并作出积极回应;②他可以循循善诱,把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③他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随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并能总结反馈学生学习成果;④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地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⑤他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起到帮助、提示的作用,等等。因此,我们要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积极研究、开发各种学习软件平台,制作交互性较强的教学课件,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和实验环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实践性、研究性转型。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大量知识信息、各种素材、各种应用软件等。我们要尽量挖掘这些宝贵资源,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指导学生在计算机资源库或网络中“探险寻宝”,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使学生在获取、分析、加工、应用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对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在信息化社会中,合作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计算机网络在沟通、交流方面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等特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组织学生在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硬环境下,进行讨论、咨询、协商,完成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校外并且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限制的网络空间里学习,可以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丰硕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式(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的建设
    网络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1 硬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
    (2) 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借助于硬件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一定的操作,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做出判断,并根据学习者的指令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物理特性上提供了积极性的要求。
    2 软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一是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并利用这些制作工具的升级版本中网络功能将它们发布网上,较好地实现了其在网上的浏览和远程学习。二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开发制作基于WEB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三是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网页素材:人物素材、图片、图形素材、音效、动画素材、音频、视频素材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供广大教师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
    (2) 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是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常见形式,它的核心是数据压缩技术和流媒体技术以及视频服务器与用户的交互,需专门的视频服务器和特殊的网络传输特性。
    (3) 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了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学习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BBS采用电子公告牌的形式,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任意时间访问BBS时,就这些问题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可以在BBS论坛上完成多媒体作业的发布、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师也可以在BBS论坛上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工具构建的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五、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1 课程导论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如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内容的罗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建立。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2 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资料来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数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学习方式,但无论学习者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种获得有益的信息,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者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的这样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
    3.课程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网络化原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2)、互动性原则: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网络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具体地讲: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通过人机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其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习"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3)、自主性原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4)、层次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5)、合作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6)、创造性原则:在网络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相结合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六、关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的思考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电教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过程中,观念的更新首当其冲,站上网络信息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面向未来使我们更感任重道远。我们认为在以下六个方面认识到位,对我们正从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这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学校构建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是传统电教适应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象我们这样的实验校和示范校,在这一领域,进取责无旁待,观望和等待必将使我们痛失机遇,在竞争的挑战面前被淘汰没有同情可言。不等不靠,开拓进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抢占制高点,展现实验校和示范校的风采,是历史的机遇和期待。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计算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计算机校园文化必将成为现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在教职工中开展全天候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最佳的物理平台,在这一网络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发挥受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可喜转变。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商继宗 等  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肖  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3、 郝合军 郭震华等《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学习方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八期
  4、 周  勤  《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五期
  5、 张荣华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自然探索学习》   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八期
  6、 章  锐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支持》  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八期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相关文章:

网络教学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探究08-07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08-12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思考08-17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探究08-16

网络环境下高中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08-05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分层教学的探究08-24

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08-17

网络环境下社会课教学初探08-17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