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文化·教育·现代化

时间:2007-4-2栏目:综合教育论文

,才有可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现代化与传统
  在宗教界批判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同时,世俗的社会批判也不甘寂寞,一些思想 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从不同的方面指出现代化导致的道德、社会问题。如英国思想家、 文学家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对当时社会弥漫的无知、自 私自利进行批判,他奚落法国的“法理社会”和“掠夺的道德”,认为文明应当建立在 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善”“美”的教养基础上;华兹华斯(Willian  Wordsworth,1 770—1850)、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等浪漫诗人也从庸俗的“精打 细算能力的无限运用”着手批评人性的失落,文化的危机;孟加拉诗人泰戈尔指责国家 主义是“巨无霸的自私自利”,“道德死灭的亡命”[6](P101),他说:“目前是人类 文明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每一种族都封闭在自造的局限中,自称为‘国家’”,“以爱 国主义之名行世,高举叛离天国的大旗”;要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克服功利主义,控 制新武器和机械;当代哲学家罗素、怀德海也提出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良 方,其中主要的方法是教育。
  总之,仅现代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方面,它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传 递和传播,并且为形成新的文化意识、新的人性特点,建设新的文化做准备;固然有的 时候看起来反现代化的思潮太保守、太不自量,但是它们从另外角度提出的问题未免不 是建设新文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如何认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九五 ”期间对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 教育论》,力图从现代高度重新认识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顾明远教授主持的“文化传 统与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国家课题、刁培萼教授的《教育文化学》和石中英的《教育 学的文化性格》从不同角度关注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张瑞fán@①、王承绪 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融比较教育和教育史、科技史于一炉,在研究方法上有重 大创新;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田正平主编的《中国教育近代 化丛书》等,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础。但是,研 究尚有疏漏的问题,某些专题尚待深入,尚待吸收哲学、社会学、史学、宗教学的成果 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使有关的教育哲学思想得到准确的阐释,如文化与教育的深层 关系、中西教育立法比较等。
  我们认为,在教育与现代化研究领域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问题
  人们在了解和理解他种文化时,往往会按照自己原先的思维模式或习惯来加以选择、 解读,这就容易造成文化误读现象。如18世纪的莱布尼茨从白鲁神父给他的“八卦图” 中看到了“上帝与虚无人间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二进制的算术;而西方的传 教士把中国的“科举制”看作是“真正按柏拉图精英政治思想设计的模式”,都是以自 己原先的文化背景为解释他族文化现象的基础,结果造成文化误读现象。这也说明,要 了解他族教育现象,必须先理解它的文化背景,尊重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要证明他们与 我们相似;只有在超越具体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对普遍人类具有意义的抽象原 则。也就是说,学者们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很可能从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待其他的 文化现象,因此,一方面需要具有全球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具体文化实质,这样才 有可能在客观描述各种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 律。
  2.历史比较的办法
  马克斯·韦伯指出,社会科学之所以葆有“永恒的青春”,是因为社会科学的历史“ 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它“试图通过概念的构成去分析性地理顺现实的头绪,通过科 学视野的扩大和转移而使已经构成的分析式概念结构解体,并依据如此转变的基础重新 构成概念。”[7](P104)各种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模式和道路,同时也有某 种共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只有在它们与某一历史时期相关时才表现出来,如社会转型、 文化演变等。现代化是已经有近二百年历史的社会变迁,它首先在西方发生并且扩展到 世界各地,以科学知识的积累、理性态度的形成、社会流动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治民主化和以个人对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观念为特征,这些

现象与文化教育之间的 联系至今尚未完全被人们所了解,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才能揭示其中的规律。
  3.未来教育的展望
  如果说现代化对近代教育的要求是普及初等教育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化就 要求教育满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表现为教育的提高和分流,如中等教育的普及、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英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等等。同时,由近代发展而来的教育立 法,在现代进入完善阶段;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使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发展起以科学、人道主义为中心的全球文化,提出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观点、能从全人 类长远利益出发的“国际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20世纪此起彼伏的战争和民族纠纷, 更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意识和文化理解的重要。这一切,都是未来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是人类文化教育朝着和平和进步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是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有效途径,愿我们用自己的菲薄力量来 为文化的理解提供一些资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 其他文化,从而在教育领域有更多的合作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西对话·潜能问题[A].独角兽与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克尔斯,史密斯.走向现代[M].坎布里奇:1974.
  [3]钱伯斯.有关苏格兰中部人口和经济的论文[A].见:格拉斯,埃维斯.历史上的人口 [M].伦敦:1965.
  [4]埃德尔.美国教育二十五年[M].纽约:1924.
  [5]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屋 ,1993.
  [6]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纽约:1949.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王右番
  


上一页  [1] [2] [3] [4]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