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时间:2022-08-08 10:44:3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关于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江苏南京栖霞教师进修学校 张红耘


  识字,历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为之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识字之路。就我国目前来看,各地探讨的识字教学方法就有二三十种,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有幸在著名特级教师陈树民老先生的指导下,对二年级学生的识字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数据显示:对于172个课堂上未学的生字,学生的平均识字率达71.65%。这一数据,引发了我们以下的思考。 


【思考之一:教师是否了解学生识字的基础?】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曾经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识字基础,他们认为:只要是书上规定的生字,就应该好好地教,认真地教。这种想法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学生的确是有一定的识字基础的。我们的调查结果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学习了《相似论》之后,我们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现在的识字教学,往往是就识字论识字,没有寻求识字与识字的主体──儿童的相似性,没有从一般的原则、方法深入到“人脑这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中”,缺少“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脑科学研究证明:对于一个一个的汉字来说,大脑神经记忆的最佳效果是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字形)四个要素的有机组合。相似论把四个要素的组合称为相似模块。人们认识的汉字,也都是按照这种模块储存在大脑里的。识的字越多,这种相似的模块储存的就越多。从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实际生活情况来看,儿童对文字所指的事物并不是一无所知,一般6岁前的儿童已经能知道1000多个与文字相对应的事物,并且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意思。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基础。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相似论的理论认为:识字教学的任务仅仅在于把儿童已经会说的语音,已经理解的语义,已经认识的图像再配上符号(字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惟一要做的事是:把儿童已知的一个字的语音、语义、图像再配上符号加入到相似模块中去。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把这种语音、语义、图像与符号(字形)的结合,叫做相似匹配。如“妈妈”一词,在孩子的脑中早就储存了“妈”这个字特定的语音、特定的图像(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即使不会说话的幼儿一般也不会搞错自己的妈妈)以及特定的语义。教师的任务是只要把“妈’的字形与它们在脑中建立相似匹配,形成相似模块储存到大脑里去就行了。如果我们的汉字教学按照这个规律去进行,一定会事半功倍。

  教师在了解学生认识汉字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更加有效的识字教学活动,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汉字的“高楼大厦”。也就是说识字教学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要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现行的语文课本进行识字教学,又要利用学生生活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汉字资源进行识字活动(开放性识字),使学生多识字、识好字。

  为了达到学生多识字、识好字的目的,我们还应有个科学的态度:在儿童特定的年龄阶段做不到的、很困难的,我们就不要为难他们,可以采取以下原则:

  1、顺其自然(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兴趣出发);

  2、只识不写(对课外识字,只求认识,不求会写);

  3、不求甚解(对意思深奥的字,不必深刻理解);

  4、不压指标(不规定统一的硬性识字任务);

  5、允许遗忘(不一遍遍地机械地读、背,不考试);

  6、轻松愉快(寓识字于活动、游戏之中)。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有什么负担、有什么压力,识字成了他们有趣的、快乐的活动,识字的教学效率能不高吗?


【思考之二:汉字是否需要教师一个一个地教?】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的识字情况调查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教师还没有教这些生字,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其中超过70%的字,至少那些认识的汉字不需要教师再手把手地一个一个地教吧!

  儿童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自主发展的个体。尊重儿童主体,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儿童主体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考虑。按照相似论的理念,儿童先识哪些字,后识哪些字,达到什么要求,不是单从教师的主观想像考虑,也不是单从汉字的字表考虑,而是要从儿童主体的实际生活环境的需要和可能来安排,从他们的兴趣特点来考虑。有些字,乍一看笔画很多、难学,但儿童天天见,容易认得;有些字,可能笔画较少,结构简单,但离儿童生活远,认识和记忆就很难。从儿童主体来说,他们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双手,特别是有聪明的脑袋。从汉字自身的“特点”、“优势”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能够识字的条件。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教师、家长做些适当引导,儿童完全能够自己识字。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开放的识字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儿童识字不应该也不需要仅仅限于、依赖于成人(包括教师、家长)的口授、灌输(当然成人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不应该也不需要仅仅限于、依赖于语文课本、学校的教室、幼儿园的活动室。我们可以引导儿童认识自己的名字,小伙伴的名字,在交往中识字;可以引导儿童熟悉学校环境,在感受校园文化中识字;可以引导儿童走出校门,到社区,到街道,到田野,在熟悉周围环境中识字;还可以利用一套“轻轻松松认汉字”卡片来识字:“图形符号认字”、“联想认字”、“情境认字”、“影视广告认字”、“形象认字”、“字根认字”等等。其目的,是把这些方法作为一串钥匙,诱导儿童分别从几种途径中去主动识字,变无意识为有意识,进而又把有意识变为无意识。如儿童在学习了广告认字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动手,收集广告,剪剪贴贴,看看认认,动手动脑,其价值是远远超过认字的。

 
 

【识字课的两点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中考改革的两点思考08-17

有关识字的一点思考08-17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08-17

识字课教学反思08-25

识字课的教学反思04-10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思考08-18

3+X 与英语教学改革的两点思考08-17

日月水火识字课教案08-15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08-19

对一堂讨论课的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