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时间:2007-4-21栏目:数学论文


    三、为递进思维层次而活动。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客观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机会。但建构主义告诉我们活动的组织形式之后使我们在实践中容易做到活动形式的设计,难于对学生实际活动过程中偶发问题的调节与导向。学生的发现其多数发现是表面化的思维层次较低,若把形式变化而没有价值的发现当作创新发现,那么极容易误导学生走向形式主义,而没有实质思维提升。如补条件应用题:玩具店有红气球40只,_____________,现在有气球多少只?第一位学生补上“有蓝气球30只?”教师还想学生有其它不同补法。接着学生补成“绿气球有30只?”如果教师只有鼓励,那么会有学生纷纷说出“花气球30只?紫气球35只?”等这些没有思维层次性问题。因而对于偏离目标方向所谓创新要及时导航,在数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再如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表演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表演队员多多少人?” 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题是求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即“大数—小数=相差数”数量结构关系。接着让学生合作讨论。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好不同形式,然后引导学生把不同改编的数和形式进行归类。学生通过讨论质疑归纳出可以有两大类四小类。这个活动实现了学生思考由无序到有序,思维条理化和深刻化。

改大数

两数相加

35+25―42

两数相乘

30×2-42

改小数

两数相加

60―(20+22)

>

两数相乘

60―6×7


    充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组织形式的优势,应用“结构—定向”教学原理来设计数学活动化过程,能够发挥教学的实效性,避免走形式主义的弯路,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解决问题。应用“结构—定向”教学原理重新审视小学数学的教和学,使学生要学习那些既是未来所要求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对学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智力训练价值的数学,以满足社会对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页更精彩: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