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新课程:需要怎样的师生对话

数学新课程:需要怎样的师生对话

时间:2022-08-08 10:50:2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新课程:需要怎样的师生对话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师生对话体现了数学新课标倡导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通过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于是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成为了我们数学课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我们关注对话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实践新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对话?

面对自我:你有什么样的心态?

    也许我们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师生对话,可谁又能保证自己是在“真诚”地与学生对话,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许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对话需要“平等”,可谁又知道这种对话是不是一个口头上的“平等”?我们要做到真心实意地和学生对话,要走的路其实很长。要实现新课程所需要的课堂对话,我们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心甘情愿地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正是数学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不会因为学生没有实现自己课前的“预设”而焦虑,也不会因为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而感到不愉快,更不会因为学生引出了好像不相关的话题而批评他们。我们相信,学生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更不是一张“白纸”,你想要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并非是给予学生的恩赐,而是课堂的本质所在。我们要认识到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平等”则是“成长”的前提。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的对话,才会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

面对教材:我们如何把握“话题”

    师生对话不是笼统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有特定任务的,否则,不管我们的对话过程心情怎样愉快、形式多么美丽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课堂对话需要服从于一定的话题。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则是一定的教学内容。但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让学生获得发展。由于具体的对话往往随机性比较强,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是动态的过程,它与教材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所以,如何把握动态的对话过程和相对固定的话题之间的和谐一致变得尤为重要,把握过“死”,我们的对话便会变得拘束呆板,没有了对话的情趣,也就很难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和创新灵感的闪现;把握过“松”,我们的对话就不能突出主题,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对话也就变成了空谈。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分层,把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又互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分话题”。分层推进,同时又在各个阶段留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空间。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我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阶段:首先是用七巧板进行有趣的图形拼割转化,把一个小动物图案变成一个正方形,渗透图形等积转化的思想策略;其次是看一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数方格的面积结果和邻边乘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成另一种更规则的图形;最后是找到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联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此相对应也有四个“分话题”,第一个话题是:这个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图形变简单了,面积大小没有变);第二个话题是:为什么长方形数方格的结果和邻边相乘一样,而平行四边形却不一样?难道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第三个话题是: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第四个话题是:能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由于我们把对话的话题设计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分话题”,而“分话题”又与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密切结合,有了这样合理的对话“框架”,师生的对话变得有的放矢,也有了实在的内容。当然,“分话题”的设计可以是更多层次的,但不可以太细,否则就没有问题的空间,另外,“分话题”的预设并不拒绝动态教学生成的话题介入,只要它没有背离本节课的主旨。

面对学生:如何让我们的对话充满灵性

    如果说设计好“分话题”是搭好了对话的骨架,那么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则是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从而促使学生更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师生对话的灵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也是师生对话的境界所在。在充满灵性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语言也许没有告诉学生什么知识,也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但教师恰当的“点金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小的现象联想到更大的空间,从具体的变化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变得更趋向明朗,使创造激情得以激发、创新的灵感得以跃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对学生有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只有这样,才会了解他们思维的来龙去脉,才能找到知识重难点和学生兴趣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捕捉到他们忽现的创造灵感,才有可能给予他们最客观和针对性的评价和最富有启发性的点拨。

    其次要把握好引发师生对话的时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发对话,挖深挖透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引发对话,去伪存真,明晰认识;在规律形成时对话,取长补短,引导概括;在易混淆的问题和概念上对话,明确内涵,区分外延;在问题开放处对话,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最后,还要创设愉悦性的对话情境,师生对话应是双方都感到愉悦的过程,这种愉悦来自双方对对话所涉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相互欣赏。对小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他们从和老师的对话中感到了欣赏和鼓励,由于老师的欣赏,让学生可以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因为有了欣赏,师生的对话已经超越了知识的掌握,而同时获得了成就感和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表达创造性的发现时我们欣赏他们的才智,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欣赏他们有自我主见,当学生不能很及时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仍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给他们鼓励:“你行的,再好好想想!”……也许,这种充满相互欣赏、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对话就是我们期望的师生对话的最好境界吧!

 

数学新课程:需要怎样的师生对话

【数学新课程:需要怎样的师生对话】相关文章:

新课程需要新教法08-17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08-17

怎样理解物理新课程的“新”?04-21

新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学评价08-17

作文需要怎样的文化08-18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08-17

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08-17

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心得08-23

新课程数学教学心得12-08

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