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德育管理论文>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时间:2022-08-09 06:39:15 德育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将完成试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校长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代……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新的管理行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帮助教师明确新的角色定位
  新的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落实新课程的核心因素。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方向、积极投入,才能使新课程落到实处。
  所以,中小学校长首先要帮助、引导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并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学习评判者向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转变,由“教书匠”向“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其次,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在经费、时间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使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课程观。再次,校长还要通过各种校本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对新课程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并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二、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其具有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此,第一,中小学校长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倡导学生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向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程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第二,要组织有学校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参加的研究小组,确定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制定实施学习方式转变的工作原则和具体办法。第三,从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奖励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体系。第四,制定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支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中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强调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三、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组织好学校课程的开发
  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互为补充的模式。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能使各地方、各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和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现办学目标。学校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学生和社区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拓展,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
  学校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求校长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其次,需要校长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教师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责任,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并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再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必须来自学生的需要,符合学校的条件。这就需要校长在组织力量开发学校课程时,要注意调查、分析、审议学生的意见,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抓住学校在课程资源上的优势,加强学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校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四、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中小学校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评价的改革中来,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在进行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中,第一,校长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评价。第二,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第三,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时,要能引导教师学会判断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科研型教师。第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第五,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模式,鼓励教师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促进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
  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校长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总设计师,承担着领导全校教职员工实施新课程的任务。
  为此,第一,校长要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建立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之间积极有效的联系,强化校本管理机制。第二,掌握学校发展战略应遵循的规模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结合的原则、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现实性与超前性结合的原则。第三,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确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目标。第四,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第五,经常检查学校发展规划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目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中小学校长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相关文章: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08-17

新课改 反思中前行08-17

校长如何对待管理中的“问题”08-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论文05-31

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08-15

如何让在小学英语中渗透新课改理念08-17

新课改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08-2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改中的难点08-17

课堂管理行为08-17

新课改理念下备课及管理初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