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时间:2023-02-22 15:48:44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摘要:“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有三,即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和学习方式有所变化;问题有二,“三农”问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都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对策有三,从“立足现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教”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2002年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04年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03年进入和2004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2000年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97年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但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府除了工资的发放,已无多少财力投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因财力有限而无法落实。至于电脑室,更为遥远。有的学校,连配备一台都有困难。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1、在理念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一是片面化,新课程理念充满辨证思维,但在理解时,不少人只是抓住一点,而忽略其余,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有过对工具性的批判,而不敢理直气壮的谈训练;二是绝对化,一看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受尊崇,每堂课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学”, 全然不顾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打乱顺序来学,全然不顾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三是形式化,如,一听说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找学习伙伴,就让学生满堂跑。

2、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缺乏方法,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怎样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还缺少有效的办法。新理念不能转变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建议

(一)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课程

务真求实是党中央的要求。要务真,认识必须真切,要立足现实。首先,要认识现实中促进新课程推广的积极因素。

1、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乡镇也办起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有财力把义务教育由乡管划归县管。

2、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的钱,还有见识,以及城市实施新课程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媒体的传播。几年来,媒体对新课程的宣传是很到位的,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家庭也经常在感受新课程。

4、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号召要“更加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5、教师学历的提高

由于“两基”达标的需要,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至2003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了86、5% 。认识积极因素,才能增强信心,有所作为。

其次,要认识现实对新课程的制约因素。如, 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恶化,国家财力有限,亟须用钱的地方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个复杂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对新课程推广的制约也将是长期的;  文化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教育、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对新课程的认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区域差异,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均衡发展 ;教师专业水平低 ,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的含金量却有问题,如民办教师转正后参加“专业合格考试”合格即为合格学历,因两基达标验收的需要,大量考不上高中或中专而去代课的人被招入师范学校,这两拨人的比例不在少数。就是接受师范正规训练的老师,面对新课程,专业能力也是显得力不从心。认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不是为“不作为”找借口,而是要增强紧迫感,责任心,要奋发起来,有所作为。  

(二)遵循规律,追求理想的课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冷静,行动要稳妥。新课程的实施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无所作为和盲动、蛮干,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基本目标与目标多元

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把课程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多元目标是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对具体目标的增、删、降低或提高要求。使用国家教材,要瞄准基本目标;使用地方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要目标多元,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基本策略与方法多元

有效教学应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策略。运用有效教学,应允许方法的多元。如,老师的作用多一点,或学生的自主多一点都是允许的;合作学习多一点,或自主探究多一点,也是正常的。从老师按教案教,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行动态化的教学,要允许有个过程。对新课程的教法切忌定于一尊,单纯的接受学习是不好的,一味的探究也未必可取。在对如何引导探究尚无本土化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切忌一轰而上,渐进式的指导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对于是预设教学或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教学技能熟练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分可多些,否则开始时宁可预设充分些,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成分少些,积累了经验,按预设教学的成分就可渐渐减少。

3、继承传统与教育创新

教育经验是个累积的过程,从孔子到朱熹,以至到解放以来的几次课程改革,都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特别是近20多年的三次课程改革,从重视双基,到发展智力,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硕果累累,是可贵的教育文化。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我们要以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广大农村,新的教育文化传播较慢,原有的教育文化积淀较深,传统教育的精华积淀充分。如,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的教学行为中,“老师的讲要清楚明白”列在第一条,而这一条,恰恰是乡村教师的优势,在缺乏其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只能是老师讲的明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讲得明白”这一优势不能丢。对“有效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对农村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需要老师进行教育创新,而不能故步自封。

4、学习经验与汲取教训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边实验边推广,有许多新理念新精神的落实,仅有初步的还不够成熟的经验,从国外借鉴的理论,能否本土化,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对后进入新课程的农村学校和老师,既要关注国家和省级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又必须关注他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吸取教训。学生不是小白鼠,后期进入课改的学校要坚决避免出现同样的挫折。如,在三维目标中,重视了情感因素,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因素,是不可取的,先行课改的走了弯路,付了学费,后行的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5、校本教研与教研多元

要使新课程健康地发展,必须立足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要以实践研究为主,首先是研究教材教法,“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永远不会过时,要超越文本,必须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深入”才能“浅出”。其次是研讨新理念的落实,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或“临床诊断教学”的教研方法。多数农村小学、初中规模不大,教师不多,可以学区为单位或按片区组织研讨,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此外,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新课程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依法治教,追求理想的课程

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除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外,《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小学管理规程》等文件都是新课程的推广必须遵循的重要的法律法规。

以法推广新课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教学常规

根据新课程特点,制定教学常规,是用创新的教学秩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避免因旧的教学常规的惯性力量而使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教学常规包括学生学习常规要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生学习常规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发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促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

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的主要措施,一是实行聘任制,使教师队伍能进能出,好的进的来,差的出的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老师的职业意识;三是加强老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在实施新课程时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四是要改善老师的待遇,使他们衣食无愁、安居乐业。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相关文章: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08-17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08-05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探索08-23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8-17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08-17

粮食安全:入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08-0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08-13

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总复习的思考08-05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