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教师应有多元化教材理念

教师应有多元化教材理念

时间:2022-08-11 16:27:12 素质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应有多元化教材理念

教材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的具体化,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凭借。但是教材绝不是教学唯一的凭借。尤其是语文学科,一学期只教一本书你说能行吗?有些教师甚至提出“以本为本”,即把课本视作唯一,他们认为教材是不可改变、不可超越的权威,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圣经。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应发展,教材观更要更新。 

一、真正理解“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随着印刷业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大大扩展。现在的教材可以分为两大类: 

(1)文字教材:除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指导书)以外,还包括学生的自学指导书、补充读物等。 

(2)音像教材:包括录音磁带、幻灯片、电影片、录像磁带、音像光盘等等。 

就广大中小学来说,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文字教材,尤其是教科书。这其实是不对的,广义的教材应包括一切东西。可喜的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音像教材等新型教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使用。农村中小学在这方面比较落后,这些地方的教师应重新界定“教材”这一概念,从而明白使用教材也应“与时俱进”。 

二、敢于怀疑教材 

很多教师把教科书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典”,把教参的说明、要求当作金科玉律,连课时数都一成不变,如经典篇章要三课时,阅读课文要两课时,自读课文要一课时,等等。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发现,有些课时根本不需要三课时,有些三课时还不够。但许多教师不去改革,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这怎能不费时、低效! 

其实,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材。同样一本教材,在这个地方受好评,但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不一定适应。特别在我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几乎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早在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就说过:“让几亿人读一种书,这种局面危险不危险?”因此,教师应该敢于怀疑教材。具有这种意识,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型教师。 

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材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的不明。学习语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想教给学生什么?这一点许多教材并不清楚!尤其是教学参考书,本应给教学指明方向,但实际上有些建议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 

2、内容陈旧。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教材却鲜有变化。我不是说老文章就不好,可让学生读一些新鲜的文章,了解一些身边的人和事不是更好吗? 

3、编排方法落后。尤其是人教社的教材,从第一套至今,也重编过,也修订过,可“选文+问题”的编排体系几乎丝毫未变。 

4、阅读量太少。一学期只读20多篇文章,即便它们全是浓缩的精华,又能让学生吸收多少呢?这点数量,真是少得可怜! 

5、文化缺失。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缺乏力度。据报载,去年高考,广东考生在古文翻译中竟有1万多人得零分!而学生对外国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趋之若骛,而对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反映冷淡,这不能不说是教材的文化缺失! 

三、敢于超越教材 

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因此,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囿于教材。而应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作为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选用教材。即使不是教材上的文章,但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做教材。 

教师要有这样一种教材意识:教材不是教学唯一的凭借,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增删取舍。我个人的做法是这样的: 

1、从量上扩大篇目的积累。每学期,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另外给学生增加了30余篇文章,其中10篇精讲,泛读了20余篇文章。 

2、课外补充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体系,我每年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初一以故事为主,如《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等;初二以科普读物为主,如《十万个为什么》《变幻多彩的地球》等;初三以思辩文章和哲理小品为主,如洪应明的《菜根谭》,刘墉的《萤创小语》等等,并推荐学生订阅《语文报》《读者》等报刊。 

3、师生整改教材。通过师生讨论,对教材中一些课文进行取舍或替换。如第四册课本中的《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学生认为和小学时学过的《大自然的文字》差不多,而且和第三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好理解,可以不学。再比如,第四册第四单元是人物传记,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意犹未尽,我便又给他们简要讲解了《*****传》和《比尔·盖茨》。 

教师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大胆地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因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师生提供“法定”文件,而是定位为师生的教学服务,为使用者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叶圣陶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只有敢于超越教材,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编写教材的几点建议 

1、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 

我认为选择教材内容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联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教给学生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我们的孩子不笨,我们教材中的知识不少,但许多学生只是书呆子,到邮局汇款都不会。不是有不少中学生连信都不知道怎么写吗?这不能不说和教材内容的脱离实际有关。二是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现在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往往各自为政,不能注意到相互的渗透、照应和整合。这些问题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 

2、把语文教材编成厚厚的书。 

每学期只教薄薄的一册书,课后围绕着这一册书,作业写着这一册书,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形成吗?虽然有不少学生能考高分,但这分数里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我想,语文应包罗万象,一学期只学20余篇课文远远不够,应把语文教材编得厚厚的,至少要达到现在教材的3倍。厚积薄发,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会突飞猛进。 

3、改善学习的设计。 

改变“教材”为“学材”,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编写教材。教材要有亲和力,准许学生质疑。应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应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4、教材应该是互动的。 

教材的编写应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来。他们可以向教材推荐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为教材的编写出谋划策。我甚至想,每册课本应至少留一页空白纸,以便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最美的文章,剪贴或抄写在上面。也可以把自己写的最满意的作品抄在其中。比如一个单元都是写人物的,难道非得写名人不行吗?学生的身边就没有最令“我”感动的人、“我”最敬佩的人吗?教材如能留一空白页,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父母、邻居、老师和朋友,那该多好啊!教材编著者可以从这些补充的文章中选一些特别优秀的,编在下一年的教材里,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5、在教材两边留空白。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道理大家都知道,我们更是常常这样要求学生。但我们的课本却往往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写心得见解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其实,教材如何编写,如何教授,这没有一定的标准,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把教材只当作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审视之,整改之。不断积累、思考、再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教材。 

【教师应有多元化教材理念】相关文章:

新时期应有新的调解理念08-12

新时期应有新的调解理念08-15

新教材带来新理念08-17

新理念让我敢于“改变”老教材08-17

学习新教材 感受新理念08-15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08-17

教师应有这样的特征10-31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应有之义08-18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08-17

教师教育理念报告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