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财经专业教学教学论文

财经专业教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24 20:54:22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财经专业教学教学论文

深化财经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财经专业教学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财经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阐述了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财会专业 课程改革 必要性 构想
一个生产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样,我们职业学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仅仅靠扩大招生人数是不够的,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我们学校为社会培养、提供能直接顶岗的劳动者。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直接提供”有时还无法实现,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就业,不是单位不需要而是不敢要。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方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也有企业不愿承担风险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业务水平不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职业学校提出了进行教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加强财经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际国内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改造和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明确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上。而现行财会专业所使用教材《企业会计》是在1992-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大潮中,通过融入国际会计准则,并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而编写形成的。该教材体现了内容规范严谨、系统性强的优势,同时,其内容也基本适应了我国应试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需求。但是,《企业会计》教材在当前形势下也存在着诸多弊病:一是内容过于拘谨,达到了对会计制度亦步亦趋的程度,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变化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二是过于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无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展开针对性地培养。结合国际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引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学科化”引起的问题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按学科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教育模式,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成为影响巨大的主流模式,应当说学科性教育在今天仍然具有自身的价值,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提出了“非学科化”,其根源在于科技发展所呈现的知识爆炸、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新态势。在这个问题上,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学科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科化”教育以知识为本,削弱了以能力为本的中等职业教学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仍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本位,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职业能力特色不突出,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形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教学对象,与计划经济下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化”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困难越来越大,以能力为本的“模块化”教学更能实现中等职业教学的培养目标。
2、“学科化”教育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影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从事基层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工作,而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的会计核是以具体的岗位设置的,如出纳岗位、材料岗位、成本岗位等,“学科化”教育脱离具体的会计核算岗位,抽象、非系统地阐述核算知识,无法做到具体、系统地阐明某岗位会计核算的职业能力。如一学生毕业后就任某单位的出纳,他首先面对的是怎样办理交接手续?其次是要知道交接后怎样开始工作?在“学科化”教学下很难解决这些事务性问题,更不要谈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事项。 “学科化”下学到的抽象知识毕业生很难从容胜任某一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也削弱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学科化”教育体现不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化,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学历教学中,本科、专科、中专(职高)其培养目标有层次之分,因而其教学内容也应有较大的差别,而目前同样专业的不同层次的教材差别不大。会计专业的教材显得特别明显,中等职业教材的专业必修课与专科甚至本科同样的课程差别不是很大,而教学的对象却差别较大,培养的目标更不相同。以致造成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教,学生对抽象的教学内容被动地去学,不仅教学效果差,而且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在“学科化”下,学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不可避免,而这种重复,往往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因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故而突破传统的“学科化”课程设置的束缚,改造和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二)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含金量,教学课程就要改革
当前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财会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就更加困难,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选择财经专业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我们教学课程的安排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财经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对口就业。而现在的财经课程设置不能实现学生这一目的。这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故而必须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
(三) 用人单位需要直接能顶岗的人员,也要求教学课程改革
用人单位都想新招聘的人员不花费岗前培训成本就能直接从事工作,而我们的毕业生不能达到一上班就能顶岗这一要求,从而形成用人单位想用但不敢用的现状。如何满足用人单位这种不进行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要求呢?我们目前的教学设置是不能实现的,那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四)职业学校要发展,教学课程就要改革
职业学校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学生就如同我们的产品,学生找不到工作就等于产品卖不出去,这样的学校如何求发展?只有学生能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要学生,学校才能不断地发展,可是现行的教学课程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因此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突破传统的“学科化”课程设置的束缚,改造和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势在必行。而体现“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多证书)”为指导思想的财会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二、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 按“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的要求编制校本教材
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合理内核基础上,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同时,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开发和推广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校本教材。
(二) 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 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2. 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3. 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 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 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 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 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 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三)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综合实习及相关知识的模块设计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应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下进行。根据会计专业核算岗位化的特点,应大胆地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广泛推行的模块式教学模式,使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实现专业教材编写的模块化,深层次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应注意理顺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与层次,以模块式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材作为构建模块式教学的重点。
⒈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是学习专业模块的基础。本模块主要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是学习会计专业模块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模块进行会计电算化模块核算的基础。这两门课教材的编写应力求通俗易懂,要形成理论够用、实践突出的特点。在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周课时均为6节。
⒉专业模块
专业模块是专业教学的核心。本模块应结合会计核算主要岗位设置模块课程。即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具体核算岗位,培养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人才。在课程设计上,不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加强知识的职业能力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
①专业模块课程的构成:原有的会计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现将其按会计岗位重新组合,组合后形成下列岗位模块课程:出纳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销售利润核算岗位、税金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工业成本核算岗位。
②各模块教学内容的组成:岗位样核算模块的每门课程包括的主要内容为:
(1)阐述相关会计岗位主要职责,在会计工作中所处地位以及对该会计岗位工作的特殊要求;
(2)相关会计岗位实务,它分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介绍、岗位所涉及的会计凭证、使用主要会计科目、主要核算账户和账簿介绍,主要业务核算,会计核算情景案例;
(3)本模块简单财务管理知识;
(4)本模块会计电算化操作;
(5)课后阅读材料(主要是教材中涉及铺垫性知识介绍及会计工作相关法规)、实务练习题和实验题。
通过各岗位模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各会计岗位核算模块做到基本会建账、大致能用账、善于电算化核算。使学生形成各会计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
③各专业模块校内模拟实习:由于计划经济的校企挂钩实习现在已经变得很困难,特别是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显得更为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必然成为专业实习的主要途径。各专业模块的模拟实习,侧重于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真正具有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形成会计核算各岗位的适应能力。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均要在校内模拟实习室进行5—10天的模拟实习。
④各模块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每一模块教学和模拟实习完成后要进行1—2天的分组社会实践活动,走财会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模块小型设计,将模块小型设计的方案评价作为考核成绩之一。增加岗位实验考核分数在学期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每个学期学生企业会计课程采用百分制计算成绩,各个部分分数比重如下: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30%。会计岗位模块教学在4个学期内完成,这样做,除了理论考核外,还能兼顾相应岗位实践考核。操作方法是:理论课考核由任课教师负责;岗位实验考核则由任课教师、学生课代表及非课代表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
⑤专业模块课程教学安排:每一模块开设一学期,周课时4—6节,在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完成教学和模拟实习。
⒊综合实习模块
在分阶段模块教学和模拟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模块实习。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同时加强学生对各会计核算岗位之间衔接关系的认识。综合模块分为二部分:
①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即在上述对各会计核算岗位分步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从内容上讲以货币资金开始到会计报表结束,从岗位上讲以出纳岗位开始到总账(含会计报表)结束。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能够迅速熟悉用人单位财会工作,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主要手段包括:建立仿真的会计凭证资料库;营造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使用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原始依据的仿真业务信息资料;设置“银行”、“税务”、“客体企事业单位”三个客体机构,帮助学生熟悉业务交往主要工作环节。本项实习在第六学期第一个月内完成。
②毕业实习,即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由于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先从事出纳岗位核算工作,因此将毕业实习的重点放在出纳岗位上,可兼顾其他岗位的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0周左右,在第六学期进行。
⒋技能模块
加强职业技能,强化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模块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包括:书法、口才、礼仪、汉字录入等;专业技能包括:珠算、点钞与验钞、会计数字的书写、记账技木等。本模块是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教学中应做到:
⑴技能教学课程化,即各项技能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以便学生训练时规范操作;
⑵技能训练模块化,即各项技能项目利用一定的课时教学后,利用技能训练时间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⑶技能考核目标化,即对各技能考核项目确定相应考核目标,特别是对需要长期训练的技能项目确定分阶段考核目标(一般按学期确定考核目标),定期进行考核。
本模块的教学与训练在各学期穿插进行,应确保教学课时和实训时间,以利于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形成。
⒌辅助模块
本模块课程是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必要补充,包括财经法规基础知识、统计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等课程。
上述五个模块构成了会计专业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它的总教学课时与原课程教学体系相差无几。但它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更有利于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宗旨。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又以教材革新为中心,它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会计理论的学者、会计职业的专家、中等职业会计教学的教师共同参与并组织实施,而由此引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财经专业教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论文08-24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08-15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论文08-23

英语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11-05

电子专业论文|浅谈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08-13

实习教学论文08-13

美术教学的论文05-31

钳工教学论文08-13

Logo教学论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