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3-02-24 19:42:30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提问艺术

    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角度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学生的认知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需要往往产生于对所学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然后再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又是从有疑到解疑。如此循环,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当学生对所学还不甚了解的时候,他们往往提不出问题。怎样使他们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认识需要呢?这就要借助于教师的提问了。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问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
    一、灵活运用提问语,力求提问效果显著
    灵活运用提问语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1、 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目的明确,内容具体,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研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任务,以及研究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所必须经由的过程。发问时目的明确、意图清楚。
    2 、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感
    教师所设计的提问,常常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一组问题。有时一个大问题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文章的剖析层层深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因此,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问题排列,才有层次感,才有利于阅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富于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畅所欲言的讨论,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正确的认识就在争论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积极的思考。可见,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极大刺激学生的思维,创设最佳问题情境,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心态。
    二 、 提问的适量、适度和适时
    量,指所提问题的内容量和数量。这包括一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一项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数量,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等。我们在课堂上提问时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来确定提问的量。问题所含的知识容量过大或过于琐屑,都无益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太多了学生根本就记不住教师提过哪些问题,提问就形同虚设。
    度,指问题的难度和深浅度。问题过难或过易,都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若问题所需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一致时,就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旧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俗话说:“跳一跳够得着”,是为适度。一个班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智力等都是不一的,甚至相差很远。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要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思考起来,所提的问题就要有难有易。怎样判断问题的难易呢?一般来说,从分析、综合到概括,难度逐渐加深;从回答问题来说,所综合的内容越多,则越难,反之则易;所需知识、经验越多越陌生,则越难,反之则易;从问题的表达来说,直问易,曲问难;从措辞来看,问题中含有提示则易,反之则难。为了使提问难易适度,我们可以设计“子母题”------即既有简单易答的问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这样,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时,指发问的时机和解答的时机。提问过早,学生难以回答,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提问过迟,学生不需思考就能回答。所以发问要把握时机。解答问题也不能太早或太迟。太早了,学生来不及思考;太迟了,学生的思维易疲劳。经过学生一番思考和教师的逐步引导之后再来解答,是最合适的。
    三  、实现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引入、启发和结束。在引入阶段,教师的主要技能是提出问题;启发阶段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回答作一番思考,想一想应当怎么办,我们简称之为意图决定;然后再采取相应行动,主要是提示、追问等。在教师启发之后,如果学生能作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提问就进入结束阶段,教师的主要技能就是给以评价、确认或作归纳总结。
    1、引入阶段:提出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目的明确,意图清楚。因此,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把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组织起来,要教会学生哪些知识,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发展学生的德智美以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必须想得清清楚楚。同时,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如《拿来主义》一课,我们可以有一系列的问题来把握第一部分“破”与“立”的关系:课文一开始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有什么看法?“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是什么?本文重点是写“拿来主义”,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这些提问都是以文章写作思路为依据的,紧扣文章内容。
    2、启发阶段:提示追问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回答可能与答案有一定距离。这时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行提示追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方向思考。如《项链》一课,我们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必定答得不够完整。见教学实例:
师:作者写《项链》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为了批判玛蒂尔德。
师:批判玛蒂尔德什么方面?
生:批判她爱慕虚荣、贪图奢侈豪华的生活。
师:(重复确认)批判她爱慕虚荣、贪图奢侈豪华的生活。但是作者就只是为了批判她这么一个人?
生:不是,是批判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人,她是其中的一个。
师:说得很好,玛蒂尔德是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这种思想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
生:不是。是受当时的社会的影响。
师:对了,她的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归纳)可见,作者是借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诅咒和谴责了整个社会。
    3、结束阶段:评价小结
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是给他的信息反馈。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考问题具有调节和导向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表扬为主,即使回答错误,也要找出其中积极的因素予以鼓励。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回答的内容、答题思路、答问时的语言语态等方面。
    当一个提问过程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对所提问题作个小结。小结的方式通常是对正确的回答给予确认,对零乱的发言作个归纳。以讲解《拿来主义》第一段为例:
教学过程及内容阶段备注
师: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批判了什么主义?生: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入明确提问意图
师:很好,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一段的重点是在哪?生:送去主义。启发重复确认以引起注意追问提示
师:对了,第一段重点是批判“送去主义”结束评价重复确认
我们看文章第一、二句。什么叫“闭关主义” ?引入明确提问的范围
作者对“闭关主义”有什么精辟的解释?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启发提示
师: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该怎么说?生:排外师:排外,盲目排外。结束评价重复确认追问重复确认
    教师在运用提问技能时,要注意几个方面。提问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有周密的计划,这样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会高一些。同时,提问之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面对学生不完全正确的回答时,要能够很自然地将他们的思路逐步引向正确的方向。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地处理学生的应答。对于错误或文不对题的回答,不能嗤之以鼻,要从其它角度去鼓励学生,如表扬他们的语言、思维、语态等。对于出人意料的灵机一动的答复,我们也不要因自己一时反应不过来而单纯认为这是学生故意在捣乱。因为这样的问答往往是在师生互动中,在智慧的火花撞击下产生的,有时比事先有准备的问答还要高明,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参考书目:
    1《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庄文中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讲解技能 提问技能》  史洁莹 刘小禾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责任编辑:魏广元  孙美莲)

【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提问艺术】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探究08-03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08-17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8-19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8-18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08-16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8-17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08-2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8-20

课堂提问艺术浅谈08-17